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新思路初探 怎样处理教学中的点滴 这样要求不合适 对于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班级管理话激励
11版:教育在线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36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360期  下一期
对于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无为县羊山学校 陈元明 发布日期:2011-12-14 10:40:40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处于求知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未必能让每个人都成为智者,但一个低劣的环境绝对能让天才成为混蛋。而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是途径,精神是目的,制度是保障。只有达到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才算是创设了好的校园环境。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农村中学则更多地是片面追求物质方面,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建设。
    一、“雾里看花”和“有心插花”式的现状
    “雾里看花”式的理论指导  早在“十四大”前后,校园文化的概念已经出现,后来更出现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诠释。然而十数年来,校园文化的发展仍在摸索中行进,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缺乏完整全面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更因农村中学地处偏远、师资有限,用于理论研究的投入不足等原因,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多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氛围。
    “有心插花”式的工作状况  近年来,农村学校也开始致力于校园文化的建设,硬件设施日益完备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完备制度文化的同时努力向校本文化进发。在此过程中农村中学教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做了很多工作,劳神劳力,却没有较为显著的成就。这也是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中的困难之一。
    二、发展中的困难
    认识不足 无例可循  当前的农村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已经不易,对于较为抽象的校园文化,很多人都很陌生,或是知道有这么回事却提不起重视,认识不到一个好的校园文化对于教育和文化传承有着怎样巨大的作用。而另一群人却苦于没有一个好的先例来学习和效仿,建设发展举步维艰。
    校情复杂多样 难以一概而论  农村中学分布较广,散落各文化区域,受乡土、民俗文化影响深远。客观实际情况复杂多样,校园文化建设的条件、能力和成果参差不齐。这一切决定了我们难以用一种方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好在实践中发现与解决问题的经验将会成为理论生成的积累,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必在曲折中求得发展进步。
    文化生成耗时过长 文化建设难以维系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文化本身有它的持久性与延续性,它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生成和传播。农村中学教师队伍不稳定等客观因素使文化建设工作难以长期不间断地维系下去,甚至于很多有价值的文化积淀都湮没在时间长河里。
    三、一点浅见和美好展望
    “政策引导、师资支持、全校动员、结合乡土、群策群力”是我总结的二十字意见。在上级教育和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下有计划地做好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工作。学校“责任到人”,安排分管领导专责领导督促工作。全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都统筹参与到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乡土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中定期研讨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相信集众人之力,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必能结出累累硕果,学生也会在我们创设的美好校园文化环境中幸福生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