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的蜕变 与圣贤为友 与经典同行 “三个融入”打造书香校园
09版:治校方略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35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1年12月07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355期  下一期
华丽的蜕变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薛 晨 廖锦霞 发布日期:2011-12-07 12:24:17

    2009年暑假开学后,经过笔试、面试等几轮选拔,80多名教师来到蚌埠市第七中学的校园。
    2009年9月,经禹会区教育局批准,蚌埠七中实施创建“优质初中”办学目标。要把七中打造成禹会区的一所精品初中,跨入市级优质学校的行列,首先要从教师层面把基础打牢。从全区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为学校提供了师资队伍保障。
整合 从师资开始
    整合后的七中把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得到扎实有效的开展,“师傅”有具体的听课要求,要提前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促进了师徒的共同成长。固定的校本培训,一年一度“红烛杯”优质课比赛,通过互相观摩、评价、示范课、教学开放课等等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2010年,七中承担了8节市级公开课,涵盖了语、数、英、物等多学科,教师的公开课受到了与会专家的赞赏。2010年起,禹会区教研室实施“导学案”方案,七中教师积极参与,副校长张敬秀主备了《九年级(上)数学导学案》,完成后供全区内九年级所有教师使用。
    师资建设中,七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教学骨干。2010年,教师吴红获得省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教师陈玉顺获得安徽省历史说课比赛二等奖;教师张跃文获得省地理录像课一等奖;吴慰获得省生物技能大赛二等奖,仉素等多名老师代表禹会区参加市优质课比赛,也取得良好的成绩。
管理 小班化教学导航
    整合后的七中,为了便于管理,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2009年,每班不超过40人,2010年和2011年则保证每班不超过45人。张敬秀介绍,“不少学生的家庭教育跟不上,家庭做不到的那么就由学校来完成。”
    在七中,一个班主任代一个班,每名代课老师也规定也只能代一个班级的课。这项制度保证了短期内教师有更多精力投入,班主任家访的力度也得到了保障。
    除此,七中还对老师实施坐班制,坐班制保证了学生在课间能够随时找到老师交流问作业,充分利用课间时间,课堂上没有完成的东西可以补缺补差。
    封闭式管理也是七中在综合学校校情学情后一个科学的选择,学生中午在学校用餐午休,在时间安排上这样更合理。除了中午给学生安排午餐,学校还在午间安排专职教师授课。
育人 以德为先
    新的起点,为七中迎来新的希望。在育人的过程中,七中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每年一届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盛宴,内容涉及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等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1年,学校购置了30万元的图书,以增强文化氛围,加强养成教育。下一步,学校还准备把阅览室的图书转移到班级中,张敬秀说:“让学生充分享受这一资源,损坏了总比在图书室放着好。”
    学校团委和政教处尝试德育系列化管理。充分利用节假日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譬如在母亲节,各班组织主题班会,倡议学生为母亲做一些有用的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七中提出了“高”“新”“实”“活”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高起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2010年,学校开发了几个学科的校本教材,比如舞蹈教师魏莲主编的《形体》,音乐教师王雪燕的声乐,教师贾大健的竖笛课教材等等。
    虽然距离“精品初中”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七中已经踏上了一条崭新的办学道路。资源整合后,学校的生源一年好似一年。2010年,招收生源达到420人;2011年,招收生源更是将近500人。张敬秀说,生源的连年增加说明七中的办学日益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在2010年禹会区教育局组织的几次大型考试中,蚌埠七中各年级的综合素质都名列前茅。2011年教师节,七中又被禹会区教育局授予教育教学成果奖。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