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形成制度化 程刚:特色兴校 高职学生自主开发实训教学设备 图片新闻
14版:职业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09年11月04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 第24期  下一期
程刚:特色兴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勇 发布日期:2009-11-04 17:06:04

        截至目前,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已经接近尾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安徽能源学校招到了一千五百多名新生。该校校长程刚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安徽能源学校在部分家长不敢亲近、能源型企业人才需求只减不增等形势的内外夹击中能实现千余人的招生规模得益于该校在危机中深挖潜能的结果。今年新招收的学生中,有近半数就是该校首次尝试校校合作得到的收获。
        程刚介绍说,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的该校一直以来以培养煤矿类人才为主,虽然我省是煤炭资源大省,但是能源型企业发展相对稳定,人才流动量较小,加上煤矿大量使用高科技对人工需求的减少,近些年来,我省的煤矿类企业人才需求总体呈现出少量维持甚至逐步锐减的局面。
        煤矿类企业对人才需求量提升不上去对安徽能源学校的发展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制约,怎样帮助学生保住这个维系了多年的“金饭碗”呢?程刚介绍说,该校早在2003年就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中率先采取订单培养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企业既然要人少了,他就希望人才的质量更高,引进渠道更加稳定,采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是最好的方式。”程刚说,尝试校企合作六年来,学校几乎“拿”下了全省所有的大型煤矿类企业,每年千余名煤矿类毕业生照样稳稳地进入了对口企业工作,对口就业率一直接近100%。
        煤矿类企业是“拿”下了,但是这些企业的人才需求总量每年只有千余名,光靠这样干老本行一定会制约学校的发展,为此,该校又开始“勘探”起新的人才需求地。很快,有一块就业市场让他们瞄上了。程刚告诉记者,煤矿建设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建设行业中的特种行业,过去,这些企业围着煤矿转的时候,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是很大,但是随着资源的不断减少和企业自身市场化改革,他们的老本行不仅越干越大,而且还进军了普通的建筑领域,这样人才需求量自然就大了。发现这一契机后,学校很快就和这些企业成为合作单位,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直接对口的人才,大批该校的毕业生就此进军了建筑这个新的领域。
      “很多能源毕竟是一次性资源,学校要想有大发展,还得在守住的同时跳出这个圈子。”程刚说,根据对人才市场的充分调查和跟企业的亲密接触,该校与几年前开始利用自身理工科教学底子较厚的优势,与美菱、奇瑞等大企业合作开设了模具、机电等专业,毕业生畅销无阻。
        虽然新的探索和合作很成功,但是程刚还是不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 程刚说,过去学校就因为培养煤矿类人才出众受到社会的关注,今天还得走特色兴校之路。在这种思想下,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能源”二字的优势,开始进军了眼下最火的新能源行业,虽然进军时间不长,但是前来招聘人才的新能源企业却逐渐增多。
        由于普通老百姓对煤矿类企业不够了解,总认为进煤矿就是下井,就会有危险,所以该校过去只有在淮南市、淮北市等煤矿企业聚集的城市受到家长的欢迎,其他地方的家长还是难以接受。为此,该校今年开始尝试校校合作,利用自身教学资源雄厚、就业渠道广泛等优势与兄弟学校联合办学。首次尝试就让该校赢得了“满堂彩”,与二十多所学校建立初步合作框架,已经与其中近一半的学校联合招生数百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