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但我们并未离开 导 读
01版: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5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1年06月10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57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毕业了但我们并未离开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揭翠 盛樟 发布日期:2011-06-10 11:17:41

    “四年前,我拖着大大的箱子,背着新买的书包,走在这个大得出奇的校园里,像个孩子一样,打量着每一个经过的地方。而现在,我做着同样的事情,但走的却是相反的方向……”读着《再见,我的大学》中的这句台词,又到一年6月,又是一个毕业的季节。这时候会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大学生活就这样悄然落幕流进回忆,他们选择各种形式向校园告别。
    从5月20日晚上的哲学系游行开始,安徽大学就注定会有一个不寻常的6月。跟随笔者的脚步,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四毕业生们花样的毕业离校形式吧。

最给力的离校形式

    大四毕业生夜半游行——这是安徽大学近期最受关注的活动。伴随着喊口号、唱歌、泼水以及敲打锅碗瓢盆等方式,每晚都会有一行人风风火火地从北区游行到南区,一路欢呼雀跃,将毕业的号角吹响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的游行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对母校的不舍,更是向低年级的同学们传递一份信念:“我们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你们要珍惜现在、放眼未来。”

最个性的离校形式

    用合照与影像说再见——毕业生们身穿学士服,在教学楼前的广场、情人坡和学校大门前合影留念,一个个学士帽像一只只承载青春梦想的鸽子飞向高空,告别意味着新的开始,他们的梦想还要继续飞翔。不记得熬过了多少个夜晚,某班的毕业生集体奉上了他们自导、自拍、自演的一部短片,记录下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内心的无限眷恋。若干年后,当他们再次一边看着自己拍摄的DV,一边整理着泛黄的毕业照时,一股久违的温暖定会涌上心头。

最创新的离校形式

    涂鸦艺术走校园——前段时间热播的泰剧《初恋这件小事》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片中的主角毕业时在同学的校服上签名留念的方式给了大家不少的启发。毕业生们穿着各具院、系特色的文化衫,让同学们在衣服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大有涂鸦艺术之风味。而后大家都穿着这么一件充满纪念意义的文化衫在校园里漫步,尽情享受他们在大学里的最后一段时光……

最隆重的离校形式

    在毕业的晚会上——在各具特色的离校方式中,最正式、最隆重的当属毕业送别文艺晚会了。老师和毕业生们济济一堂,再一次重温那些感动过他们的人和事。
    “如果四年前的邂逅仅仅是一次命数外的偶然,那么四年的相知相守却是缘分的眷恋,而今晚的相聚就是四年快乐时光的积淀……”
    离情别绪在绚烂灯光下蔓延,青春故事在欢歌热舞中飞扬。带着老师的殷切嘱托和同窗好友的衷心祝福,带着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记忆,毕业生们将开始人生新的征程。

毕业那些事儿

    毕业生们一边轰轰烈烈地举办着丰富多彩的离校活动,一边又要办理好离校手续。笔者通过一位大四学生得知了毕业离校的基本流程。他们经过毕业答辩环节后会组织一次全班范围的毕业大聚餐,老师和同学们依依话别。待到最后一次以大学生的身份站在校园里时,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都将被他们握在炙热的手心。某位毕业生说到这里,百感交集:“还有一个月就毕业了,时光真的快得那么任性而决绝,似乎一阵撕扯后最终还是挣脱了我们挽留的手,笑容隐秘地转身,只剩一个华丽而残酷的背影。我们有更高、更远的追求,却又不忍离开生活四年的校园。熟悉的风景,熟悉的人,让人平生一种无法释怀的痛楚……”

我们毕业了,但我们没有离开

    各种各样的离校形式,只为了表达一颗真挚炽热的内心。但是在抒发离愁别绪之余,毕业生们还应该考虑一下究竟采用何种离校形式才合适,既表达惜别之情,又不构成对和谐校园的损害。
    就在不久前,安徽大学校园里因为大四学生晚间游行和高层扔水瓶事件而引发了一些冲突,很多低年级学生及附近居民表示毕业生的活动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休息。
    毕业游行本来是一场很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如果由于考虑不周而给大家留下不好印象的话,未免有点得不偿失。虽然我们毕业了,但我们从未离开。
    2007年~2011年,今年我们毕业了。离别也许来得猝不及防,但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的积淀,早已让这份感情酿得更纯、更香,我们注定会画上一个旧的句号,书写一段新的开始。“安徽大学是大家的,累了,就回来坐坐;困了,就回来歇歇。记住回安徽大学的路,记住公交路线149、128、616……”这些话会留在心里一辈子。

□安徽大学本报学生记者  揭  翠
  安徽师范大学  盛  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