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烛光 汪林歆:田野里的守望者 胡衎翘:用微光照亮乡村
06版:红烛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907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9070期  下一期
胡衎翘:用微光照亮乡村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张林 发布日期:2025-07-16 11:59:34

  “之所选择成为教师,与家庭的耳濡目染密不可分”。从小看着父母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在办公桌前伏案备课,跟着父母在田埂上家访劝学,看到他们聊起学生进步时眼里闪烁的光,“00后”胡衎翘便在心里悄悄种下了成为教师的梦想。2023年,她返乡成为祁门县历口中心学校的一名教师,梦想成真的她开始扎根讲台书写满腔热爱。

是传承更是梦想
  2018年,胡衎翘报考我省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进入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读,并于2023年取得小学教育本科文凭。返乡走向工作岗位后,她曾在城区小学挂职一年。“相比于思维活跃的城区孩子,乡村孩子眼里山泉般的清澈以及家长土地般的淳朴更让我魂牵梦萦”。再加上父母曾经分享的农村教学经历、常说的“乡村的讲台不缺人,缺愿意沉下心的人”。这份传承让她坚定:与其追逐远方的热闹,不如守着乡村的讲台,用自己的光照亮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路。
  “扎根乡村,既是延续家人的教育情怀,更是我炙热的梦想。”初为人师,县教育局的定期培训为她架起了专业成长的云梯;学校结对老教师常态化推门听课、悉心指导,成为她度过迷茫期的灯塔。2024年,她正式来到历口镇中心小学任教。
用心教书 用情陪伴
  第一次登上讲台的场景至今令胡衎翘难忘。那是一堂二年级的数学课,讲台上的她紧张到声音发颤,可讲台下的学生们却异常安静,睁着一双双大眼睛看着她。突然,有个女生举手说,“老师,您的声音像我姐姐”。这瞬间化解了她的局促。
  目前,胡衎翘承担一年级语文教学及部分美术教学工作,并担任班主任。虽然走上讲台的时间不长,但她坚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和心得。在语文课堂上,她用“故事接龙”“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授《动物王国开大会》一文时,她让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帮助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她还多次开展“我是字典大王”“我是小画家”等班级比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回顾一年多的乡村教学经历,胡衎翘坦言自己遇到的最大挑战是留守儿童的习惯养成和情感缺失问题。因缺乏家长陪伴,不少学生存在学习松懈、作业拖沓等问题,性格也较为敏感、内向。为此,她向父母请教、向同行学习,尝试“分层作业设计”。比如,给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图画配文字的作业,让每个人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乐;课后,她常和学生聊生活、谈兴趣,慢慢走进他们的内心,成为他们的知心姐姐,给予情感上的慰藉。
育人比教书更重要
  班里有名学生曾因性格内向不愿意参加班级的活动。胡衎翘发现她有朗诵特长后加以鼓励,如今她不仅能在同学们面前从容朗诵,性格也开朗了许多。在胡衎翘看来,这就是教育动人的力量。
  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从容应对,胡衎翘说自己从教以来最大的收获是孩子和家长们的信任:节日里,孩子们会送来亲手制作的贺卡,红着脸说“老师辛苦了”;家长们也从最初“孩子交给学校就行”的态度,转变为主动参加家长会、配合督促完成作业等。这种双向的认可见证着她的成长。
  胡衎翘介绍,历口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办学底蕴深厚的乡镇学校,也曾面临结构性师资短缺的发展瓶颈。我省“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向乡村输送的不仅是师资,更是改变乡村教育的星火。“站在乡村的讲台上,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乡村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成绩,更在于带给乡村孩子自信和希望。”胡衎翘希望通过自己的这束微光带给乡村孩子更多更好的改变。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谢婷婷、通讯员张林采写
  □配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