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烛光 汪林歆:田野里的守望者 胡衎翘:用微光照亮乡村
06版:红烛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907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9070期  下一期
汪林歆:田野里的守望者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张林 发布日期:2025-07-16 11:58:48

  “初见校园,简陋的教室、斑驳的墙壁、陈旧的设备,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资源的匮乏,我的内心交织着激动与忐忑。”通往祁门县古溪学校的山路蜿蜒如带。三年前,20岁的汪林歆背着行囊沿着山路走进林村教学点。当讲台下十几双羞涩而清澈的眼睛齐刷刷地看向她时,初为人师的忐忑瞬间沉淀为肩头的责任——这片土地将成为她梦想生根的地方。

翻山越岭的选择
  “求学路上那些为我点亮心灯的老师均是我心中的榜样,我希望像他们一样,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生我养我的乡土。”2017年夏天,汪林歆怀揣着教书育人的梦想报考了我省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对于从小在祁门县长大的她而言,这个选择带着泥土的温度。从赴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习,到之后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安徽师范大学的本科学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箴言以及张桂梅校长扎根山区的坚守,曾在无数个夜晚化作她书桌前的灯火,为她照亮前行的方向。
  2022年秋天,汪林歆满怀热忱返回家乡。迎接她的不只是山风竹影,还有复式教学的挑战:不同年龄的孩子挤在一间教室,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多学科教学的备课压力,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初来乍到,十分迷茫”。她微笑着回忆:经验不足,就虚心向老教师求教;教具匮乏,就自己动手制作;对孩子缺乏了解,就每天与家长沟通;缺少课外书,就带着孩子们从仓库淘旧书建图书角;想带孩子看广阔世界,就把课堂搬进春日的田野,让孩子们在油菜花海里写出生动的句子……
点亮孩子的眼眸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而这份真谛是孩子们教会我的”。林村教学点里,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纯净的眼神深处是对爱与关怀的深切渴望。内向的小阳(化名)曾经总是独来独往,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汪林歆便主动倾听他的心事:原来父母的远离让他备感孤单,学习遇到困难也不敢开口。之后,汪林歆不仅陪他写作业,还鼓励他大胆发言。渐渐地,小阳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课堂上举手的次数多了,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令汪林歆欣慰的还有小涛(化名)的蜕变。起初小涛上课回答问题时总是支支吾吾,不敢开口。她便轻声鼓励:“没关系,想到什么说什么,老师相信你。”在她的耐心引导下,小涛渐渐地敢于回答问题。一次、两次、三次……小涛的头越抬越高,眼神越来越亮,她从小涛的眼睛里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以及愈发自信的光芒。
  面对教育难题,汪林歆拥有“糖果的智慧”。班里曾有个聪明却马虎的男生,批评教育收效甚微。体育课后,她请男生帮忙整理作业,完成后像陶行知那样递上一颗糖果:“你整理得又快又好,真是帮了我大忙!”男生错愕的眼神瞬间被笑意点亮。趁热打铁间,她又以朋友的姿态引导:“如果你写作业也这么认真,爸爸妈妈该多高兴啊。”当男生因理解父母艰辛而眼眶泛红时,她及时用第二颗糖果奖励了他的“懂事”。
教育最美的回响
  “在乡村教学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只要心中有爱,耐心教导,一定能引领孩子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采访中,汪林歆表示,“乡村教育任重道远,我愿做田野上的守望者,用爱与责任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让知识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三年间,孩子们眼里的胆怯逐渐被求知的光亮取代。而对于汪林歆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一张悄悄塞进她课本的纸条:“我以后也要成为像您一样的老师。”她将这张皱巴巴的纸条珍藏了起来——这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证明,也是教育最美的回响。
  “定向培养给了我一个起点,但绝非可以‘躺平’的终点”。这个暑期,汪林歆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入户家访传递防溺水、防电诈等安全知识,备战全县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素养大赛,参加“国培”项目提升计划,阅读教育专著为自己充电等。“有训必参,有赛必比”是她的信条,她将每一次培训和竞赛视为锤炼自我的熔炉,在挑战中快速成长。谁能想到,也曾因胆怯不敢举手发言的女孩,如今不仅是各类教学竞赛的优秀选手,还将青春扎根在了一方小小的讲台,以萤火之光映照田野,让知识的溪流润泽土地。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