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青年医生”田间地头为土壤“体检”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榕娟 汪炽青 赵长杰 发布日期:2025-07-16 12:03:34 |
为积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精准掌握农村土壤环境状况,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6月27日至30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学院色谱分析兴趣小组的成员们来到滁州市全国文明村镇——姑塘村开展土壤污染物检测“三下乡”实践活动,在田间地头为土壤来了一次全面“体检”。 精准对接需求 搭建服务桥梁
活动第一站,实践团队首先抵达姑塘村委会,与村“两委”进行座谈。带队老师王磊表示,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专业检测,尤其是针对苯并噻唑类等与工农业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类新兴污染物开展分析,为该村能够培育出更多优质高产的农作物提供系统科学的依据。
交谈中,实践团队了解到该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以及常用的肥料和农药,结合苯并噻唑类污染物的来源,初步分析土壤潜在风险点。
学生代表胡婉婉详细介绍了苯并噻唑类污染物的危害性,以及可能的污染途径,同时普及了土壤防治知识,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村干部曹文宏说:“你们提到的苯并噻唑类污染物,生物累积性强、难降解、它们一旦进入土壤会改变土壤的性质,使农作物减产,危害如此严重,让我们意识到土壤保护得更精细才行。”并就相关问题深入咨询,师生们结合专业知识一一解答。
田间采样规范 守土不留死角
随后,在村农业技术员带领下,实践团队前往田间采样。村西头的水稻田和玉米地里,学生们严格按照土壤采样要求规范采样,采集0~20厘米耕层土壤,“这个深度是农作物根系主要活动区,也是苯并噻唑类污染物易积累的区域”。
当看到附近有一处面积较大的河水时,考虑到大气中的苯并噻唑物质会随着雨水聚集在河水中,再迁移至周围土壤,实践团队又在河水畔采集了多份岸边土壤。
在近两个小时的考察、研判和选址中,共采集土样27份,其中18 份来自农作物主要种植区。
实验室里忙检测 科学数据显担当
回校后,实践团队立刻投入到土壤检测工作。团队成员首先对土壤样品进行制备,团队成员杜峰介绍道:“我们首先将土样阴干、研碎后过筛,然后取适量土样并加入提取溶剂,经超声提取、吸附剂净化、氮吹浓缩后过微孔滤膜制得样品。”
制备好样品后,团队成员按照优化好的检测方法,启动高效液相色谱仪开始检测。团队成员紧盯电脑屏幕上的色谱分析图,认真记录并反复验证数据,经处理后形成检测报告。6月30日,姑塘村迎来好消息,27份土样均未检测出目标污染物,说明姑塘村土壤生态良好。听到这一消息,村民们无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纷纷表示更有信心种植出优质高产的农作物。
实践赋能成长 青春助力振兴
此次活动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学生们表示:“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土壤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健康。作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我们应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守护好一方净土。”
接下来,实践团队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进一步拓展该项目在更多领域的应用研究,确保服务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
![]() 团队成员采集土样
![]() 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检测样品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汪炽青、赵长杰采写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