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张莹:乡村讲台上的“三袋元老”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璐 发布日期:2025-07-16 11:57:04 |
清晨,凤台县古店中学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她步履匆匆,臂弯里习惯性地挎着三个鼓囊囊的袋子——书本、零食、常用药品,同事们笑称她是“三袋元老”。她就是张莹,一名在这片乡村沃土上耕耘十载的青年教师。 2015年9月,张莹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走上了乡村学校的三尺讲台,那时的她总能听见旁人的“好言相劝”:“姑娘,别傻啦,当教师苦,当乡村教师更苦,别说一辈子,半辈子就够你受的。”张莹总是笑着回应,“这‘受’,未尝不是一种‘享受’。若是有一个好的心态,乡村教师就是最幸福的职业”。在她心中,教师职业的幸福,源于付出,源于那一声声亲昵的“老班”。
2019年,因为工作四年间的出色表现,张莹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为了不辜负这声“老班”,她不仅为学生制定了细致的《班级量化管理细则》,更给自己立下规矩——《访谈学生细则》,确保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尤其是那些需要特别关爱的学生。
陈聪(化名)便是这样一名学生,瘦小、内向,总是沉默地坐在角落。一次家访,张莹坐在他家的小板凳上,听陈聪诉说着家中的困难:母亲早逝,父亲患病,家中仅靠年迈体弱的爷爷艰难支撑。临别时,陈聪眼圈泛红,仰头说道:“老班,千万别告诉同学们我家的情况。”看着他满头白发的爷爷,家中简单陈设的家具,张莹禁不住一阵心酸,之后总是力所能及地为他送温暖:每学期为他申请经济困难补助,体育课时悄悄将面包饼干塞进他的抽屉……“记得第一次收到补助金时,他高高举着银行卡,兴奋地跑到办公室给我报喜,‘老班,我有钱了,爷爷不用那么累了’,看着他由衷的笑容,我打心底里为他高兴。”在张莹和其他老师的关照下,陈聪越来越坚强、乐观,最后顺利考入了高中。
在张莹的班级里,这样的故事并不少。学生李婷婷(化名)的母亲早年过世,2022年元旦她又遭遇了父亲突然离世的打击。返校时,张莹发现李婷婷精神恍惚,上楼时双腿都直打颤。晚自习后,张莹默默拉着她的手,在寂静的操场上转了一圈又一圈。在这无声的关爱中,李婷婷的泪水终于决堤:“老班,我没有妈妈了,也没有爸爸了,我该怎么办?”那晚,张莹踮起脚,紧紧抱住这个比自己还高的女孩,轻声安慰了许久。在张莹和其他同学的鼓励下,李婷婷不仅走出了阴霾,更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凤台二中。收到通知书的那天,她哽咽着对张莹说:“老班,我考上了,谢谢你!”
从教的这十年,无论早晨是否有课,张莹都会走进教室,确保每一个学生安全到班。若发现有学生未到,她会亲自前往宿舍查看,或与家长取得联系。晚自习后,她会叮嘱学生们及时返回寝室,确保每一个走读生都有父母接送。“在学校,我常常带着三个袋子:一个袋子装着上课用的书本资料,一个袋子装着面包、饼干等食物,另一个袋子则备有温度计、创可贴、棉签碘伏等应急药物。同事们戏称我为‘三袋元老’。每当学生身体不适,或是受伤,我便会从包中取出所需的物品,必要时陪同他们前往卫生院就诊”。
正当事业生活步入正轨,2020年10月,一纸“肺部恶性肿瘤”的诊断书让张莹不得不暂时离开三尺讲台,入院治疗。住院期间,她每天都要通过电话跟代理班主任沟通交流。学生的电话和信息常常接踵而至:“老班,你去哪了”“老班,祝你早日康复”“老班,我数学考了136分”……这些朴素的问候,成了她病榻上最有效的止痛药和强心剂。“学生的这些暖心问候,给当时的我无限的慰藉和动力。”张莹说。
身体稍有好转,张莹便执意回校。“身体在哪不是养?在学校有同事,有学生,身心都活动起来,何乐而不为?”校领导和同事叮嘱她保重,学生们则用行动表达关心:抢着拎包、抱本子、打水,讲桌旁永远放着一把让她休息的凳子。这温馨的氛围成了她康复的“妙药良方”。
十年间,家人多次劝她考回县城。这个在城里长大的“女娃子”却坚定地留在了乡村。“我享受简朴的生活,敬重关怀我的领导,喜欢团结友爱的同事和单纯可爱的学生……这些喜欢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张莹说。
这份扎根沃土的深情结出了丰硕的育人果实。她潜心教学教研,辅导学生在市县比赛中屡获佳绩,个人也多次在学科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成为市级骨干教师。2022年中考,她所带班级的36名学生全部达线,其中21人考入重点高中。
“成绩只代表过去。”她望着校园里奔跑的孩子,眼神明亮而坚定,“乡村教育这片沃土平凡却孕育着无限生机。我愿继续在这里辛勤耕耘,做一名眼中有光的普通乡村教师,用爱点亮孩子们的希望,守护他们飞向更广阔的远方。”
![]() 张莹为学生们上课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