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当抽象“热梗”撞上具象成长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思佳 发布日期:2025-07-16 11:50:49 |
背景:“栓Q”“绝绝子”“芭比Q了”“夺笋啊”“nsdd(你说得对)”“DDDD(懂的都懂)”……网络流行语已成为当代年轻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但是其中也包含一些低俗、恶意、不文明的“烂梗”。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语言也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如何看待网络语言使用与流行?当抽象“热梗”撞上具象成长,网络热梗的流行与使用对年轻人的学习与成长有什么样的影响?
访谈嘉宾
a.@佩佩(博士研究生三年级学生)
b.@易(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学生)
c.@一一(本科四年级学生)
■青年访谈
Q1:你平时会使用网络“热梗”吗?在什么场景下使用?
@佩佩:会,但相当克制且有场景区分。完全不用是不可能的,毕竟身处信息洪流中。
与微信/QQ好友或者在小群聊中是使用最频繁的场景。和关系亲近的同门、同学、朋友聊天时,用来活跃气氛、快速表达情绪或建立认同感。比如,“笑死”“栓Q(表示无奈或轻微吐槽)”“绝绝子(偶尔夸张赞美)”“蚌埠住了(忍不住笑/哭)”“你是懂XX的(调侃对方精辟总结)”。
朋友圈、微博比较谨慎,基本不用。学术相关、严肃思考或者面向导师、长辈、不熟同事的内容,绝对不用。日常口头上非常少用。在实验室、课堂、研讨会、与导师/长辈沟通时,完全避免。只有在私下与非常熟悉、且确认对方也接受这种表达方式的朋友闲聊时,才可能零星蹦出一两个。核心原则是“得体”和“确认对方舒适圈”。
@易:平时一般在网络平台和与同龄人对话中使用,用于活跃气氛。
@一一:平时会使用,一般在微信聊天时用得多。
Q2: 你常用的网络“热梗”是哪些?为什么?
@佩佩:常用梗有“笑死”“栓Q(表无奈/轻微吐槽)”“你是懂XX的(调侃式认同)”“这很难评(委婉表达不认同或不理解)”“尊嘟假嘟(轻度质疑/卖萌)”“这很难评”“躺平(自嘲科研压力)”等。
主要从微博、B站、豆瓣小组这些社交媒体学到这些梗。在非正式交流中,一个梗往往能代替一大段解释,快速达到共鸣,在熟悉的同龄小圈子里使用,是一种“我们懂”的默契,能拉近距离,营造轻松氛围。学术压力大时,有时也用于缓解压力,自我调侃。
@易:“头怎么尖尖的”,一般从网络平台看到,觉得幽默有趣。
@一一:“passion”……
一般从抖音学到这些梗,感觉比较有趣。
Q3:个人最讨厌的梗?为什么?
@佩佩:最讨厌的很难说唯一,但极其反感任何涉及人身攻击、侮辱性、歧视性(地域、性别、生理特征等)的梗。
这些所谓的梗违背了基本的尊重原则,污染语言环境,破坏交流氛围,且常常反映出使用者品位的低劣或同理心的缺失。
@易:最讨厌“绝绝子”“啊对对对”等。因为没有意义且带有一定矫揉造作的成分或会引起交流者的不适。
@一一:比较讨厌“黄色梗”,因为很无趣。
Q4:你怎么看待网络“烂梗”?你觉着哪些算“烂梗”?
@佩佩:我认为“烂梗”是客观存在的。我理解的“烂梗”核心特征是:低创造性/高度重复、低俗/恶趣味、滥用/不分场合、逻辑混乱/表达模糊、反映不良价值观等。
“烂梗”是网络语言快速迭代中的必然副产品。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注意语言使用的质量、边界和影响。对其持批判态度,在个人使用中主动规避,并会在小圈子交流中适度表达对某些过度滥用“烂梗”现象的不适。
@易:网络“烂梗”一般指无意义并且被大多数人无脑传播的梗。比如“尊嘟假嘟”“家人们谁懂啊”……大部分是废话或者会对部分群体产生冒犯。
@一一:我觉得网络“烂梗”很无聊,带有人身攻击的梗都是“烂梗”。玩梗应当适度。
Q5:你认为人们为什么会“玩梗”?你对梗的接受程度是什么?认为“玩梗”的边界在哪里?
@佩佩:通过“玩梗”有时可以快速融入群体,标识“圈内人”身份。可以高效表达复杂情绪,寻求共鸣,用最简短的符号传递丰富信息,满足快节奏沟通需求。有时也是对现实压力的一种幽默化、轻松化的应对方式。
“玩梗”是语言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必然现象。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活生生的。网络“热梗”作为特定时代、特定群体的语言创造,丰富了表达的可能性,反映当下的社会心态和文化现象。
@易:在交流中使用心照不宣的梗,能快速建立圈层认同。网络“热梗”成为语言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人们在交流时都会需要彼此间获得认同感,而使用彼此都知道的梗可以实现这一点。网络“热梗”带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且使用对象具有限定性,会对语言有一定影响,但大部分的梗由于时效性不会长久影响人们的语言。
我认为“玩梗”的边界是不能引起矛盾和不适,不能对人产生冒犯或者让人太过难以理解。
@一一:我觉得是大家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需要吐槽一下,有一些搞笑的事情就通过一些简短的词汇涵盖了,成为年轻人的交流方式。
边界是不可以涉及人身攻击和“黄色梗”,不可以不尊重别人。
(@佩佩、@易、@一一均为受访者网络化名)
■教师观察
当“网络热词”走进校园:要接纳也要引导
□况永夫
淮北市牟国栋名班主任工作室首席 牟国栋
班级中普遍存在学生使用网络用语的现象。常见词汇如“栓Q”“YYDS”“绝绝子”“泰酷辣”“家人们谁懂啊”等,多在课间闲聊、小组讨论或分享趣事时出现。比如有同学分享好笑的经历,周围会响起“笑不活了”;遇到难题时,会说“这题简直离大谱”。低俗“烂梗”也偶有显现,比如有人拿同学的小失误开玩笑,说“你怕不是个显眼包”,甚至用带攻击性的“老六”调侃他人,从而造成同学间的矛盾。有时,网络用语也会“溜”进课堂,有学生回答问题时说“老师,这篇课文写得太‘绝绝子’了”;拿到测试卷时因成绩不理想会说“今天考试没考好、‘芭比Q了’、家人们”等。
经过了解,学生接触网络用语的平台集中在短视频软件(如抖音、快手)、社交APP(微信、QQ)和游戏社区。“YYDS”“绝绝子”这类流行语多来自短视频“热梗”;“坑队友”“带飞”则常见于游戏交流;“退退退”这类“模仿类梗”,多因社交平台的二次创作传播开来。
青少年使用网络用语,本质是对流行文化的呼应,能让交流更活泼,拉近彼此间距离。但过度依赖可能影响规范表达能力——习惯了“YYDS”,可能就想不出“精彩绝伦”“无与伦比”;低俗“烂梗”更会潜移默化影响品行,助长轻佻、不尊重他人的态度。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碎片化可能削弱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难以掌握规范、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部分“烂梗”内容低俗、缺乏营养,容易误导学生的价值观,甚至影响其审美判断和道德修养。
若出现滥用“烂梗”的情况,教师需“疏堵结合”。可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梗的来源和潜在影响,比如讲解“老六”背后的调侃可能伤害他人;组织“网络用语辨对错”讨论,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边界;对比网络用语与书面语的差异,让学生明白“何时用何种语言”,在思辨中培养语言审美能力。当发现不当表达时,及时指出并说明原因,而非简单禁止。
面对这场语言变革,堵不如疏的智慧尤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警惕一些“烂梗”对语言美感的侵蚀,更要理解“绝绝子”背后青少年追求表达效率的合理诉求。
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避免其负面影响。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网络语言使用行为,及时纠正不当用语,防止其受到不良影响;教师要以身示范,在课堂教学及沟通交流时,坚持使用规范、正确和典雅的表达,给学生树立榜样。同时,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课堂发言、作业和作文的美点、亮点及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和表扬。社会平台则应加强内容审核,过滤低俗“烂梗”,从源头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让网络语言成为交流的“调味剂”,而非规范表达的“绊脚石”,助力学生养成文明、得体的语言习惯。
当“绝绝子”入侵课堂:警惕网络“烂梗”对青少年语言生态的侵蚀
□濉溪县临涣中学 谢维兰
在今天的校园,“栓Q”“芭比Q了”等网络流行语不时响于耳畔。课间常有学生用“你个老六”互相调侃,作文里不时冒出“绝绝子”这样的评价,甚至课堂回答问题也会脱口而出“nsdd(你说得对)”等。这些语言大多源自短视频平台和网络游戏。
网络语言的流行反映了青少年追求群体认同的心理需求,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当学生习惯用“DDDD(懂的都懂)”替代完整表达,用“夺笋啊”代替具体批评时,语言能力正在被悄悄侵蚀。低俗、恶意的“烂梗”会拉低语言格调,长期使用会弱化学生对规范语言的敏感度,影响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使得文章表达不伦不类,破坏了文字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包含恶意、低俗的网络“烂梗”,正在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影响其健康品行的养成。
面对这种情况,教育者需要智慧引导。在班级中,可以多尝试通过“语言美容师”活动,让学生分析网络语言的适用场合;开设经典诵读课,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组织辩论赛,训练其逻辑表达能力。同时,建议家长与孩子共同制订“网络语言使用规则”,明确底线和边界。
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应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可开设语言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对经典语言的热爱;家庭中,家长要以身作则,规范用语,与孩子交流时避免使用不良网络用语;呼吁社会加强网络监管,平台方需加强内容审核,过滤低俗网络用语;媒体应发挥示范作用,抵制低俗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净化青少年的语言环境就是在守护他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多方携手,为青少年营造纯净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在网络时代建立健康、文明的语言习惯。
理性看待网络用语 筑牢青少年语言素养根基
□濉溪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 沈少贤
“绝绝子”“躺平”“内卷”……这些高频出现的网络用语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校园,成为青少年交流的“暗语”。面对这一现象,教育工作者既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而全盘否定,也不能放任其侵蚀规范语言体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建立“规范为基、适度使用”的语言使用规则。
网络用语的流行有其必然性。青少年处于自我认同形成期,追求个性表达的心理让他们对新奇语言充满热情,而网络用语的简洁性、趣味性恰好满足了社交需求。适度使用网络用语能增强沟通效率,比如“奥利给”传递的正能量、“破防”表达的真实情感,也为语言注入了时代活力。这种鲜活的表达形式折射出青少年群体的创造力与时代感知力。
但过度沉迷网络用语的危害不容忽视。部分用语违背语法规则,“酱紫”“鸭”等谐音滥用,易导致学生语言表达混乱;“yyds”“xswl”等缩写泛滥,会削弱文字的表意精准度。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低俗化、暴力化用语借助网络传播,可能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影响健康人格养成。在作文、课堂发言中频繁使用网络用语,还会直接影响正式语言能力的培养。
引导网络用语规范使用需多方发力。学校应强化语文课堂的规范语言教育,通过经典品读、书法练习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母语魅力;可开展“网络用语辨析会”,引导学生区分娱乐表达与正式表达的场景边界。教师要主动了解流行用语,用“疏堵结合”的方式替代简单禁止。家庭需营造规范交流氛围,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语言习惯,及时纠正不当表达。
网络用语是时代的语言镜像,教育的使命不是消除它,而是教会学生理性驾驭它。唯有让青少年在规范语言的沃土中扎根,在时代表达的潮流中明辨方向,才能培养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时代活力的新一代,让语言这一人类文明的载体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沈思佳整理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