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育红“铜”成长 小学生实验室探秘微观世界 合肥14名学子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 宣城市加快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01版: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907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9070期  下一期
以红育红“铜”成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榕娟 徐小波 发布日期:2025-07-16 11:47:10

□本报记者  程榕娟

 通 讯 员  徐小波
 
  本报讯  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7月7日,铜陵市第四届百名儿童暑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启幕。在为期五天的研学实践活动中,老师带领儿童们体验历史与文化,接受深刻的红色教育,在他们心中播下爱国与奋斗的种子。这是铜陵市立足红色资源、创新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又一实践,旨在通过行走的课堂,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引导新一代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开营仪式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百名儿童齐聚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他们身着整齐的服装,眼神中透露出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与兴奋。
  研学的第一站来到铜官山1978文创园。老厂房的红砖墙上留着斑驳的时代标语,静静诉说着过往岁月。儿童们在展馆内缓步参观,玻璃展柜里,烧红后经锻打成型的铜勺静静陈列,旁边的说明牌详细标注着铜料软化的温度与制作工序。一个个关于“从前的工人如何赶工期”“传统铜艺的传承故事”的疑问,在低声讨论中不断涌现,满是对历史细节的好奇。在铜版画制作课上,当儿童们用刻刀在铜板上雕琢出五角星图案,油墨拓印时浮现出鲜红印记,让他们明白:原来传统工艺里,也能藏着对祖国的祝福。
  来到浮山地质公园的山道上,带队老师指着陡峭的岩壁讲起抗战故事:“当年游击队就是在这些山洞里坚持斗争。”儿童们立刻停下脚步,伸手触摸岩石,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战士们紧贴石壁时的体温。
  从浮山的抗战记忆中走出,儿童们的研学脚步延伸至浙江衢州,开启了一段兼具文化浸润与历史沉思的旅程。在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中国儒学馆,他们在青砖黛瓦间驻足,聆听儒家经典的千年回响,感受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于潜移默化中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转身观看红色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和《建党伟业》,凝重的氛围瞬间笼罩四周,一幕幕浸透着血泪的战争场景、一个个承载着理想信念的英雄形象,让儿童们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与和平的珍贵,更体会到革命先辈为国家和民族挺身而出的担当。大家纷纷表示,要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保障活动顺利开展,铜陵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的老师们精心筹备,从路线规划到安全保障,每个细节都反复打磨。老师们既是授课的师长,也是贴心的陪伴者,时刻关注儿童们的需求与感受,以细致付出为大家营造安全愉悦的学习成长环境。
  此次暑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是一次跨越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是一次知识与情感的交融。带队老师吴家旺说:“孩子们在实地体验中触摸历史肌理、在亲身参与中汲取成长力量,不仅收获了课本之外的鲜活认知,更在心中锚定了正确的价值坐标。”他认为,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年份,这样的红色研学尤具深意——它正以浸润式的教育,引导新一代把历史记忆化为前行动力,在铭记中传承,在砥砺中奋进,为民族复兴的征程注入青春力量。
  一直以来,铜陵市高度重视实践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研学实践、校园活动等多个场景。从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教育基地,到常态化开展“行走的思政课”,铜陵市始终致力于让少年儿童在亲身体验中触摸历史温度、感悟红色精神,让红色血脉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生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