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池州学院:“微专业”写出校地企联动“大文章”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璐 袁梦成 发布日期:2025-06-11 10:17:42 |
编者按 如何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难题,真正实现校、地、企互动?池州学院以“微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给出了具有启发性的答案。该校紧扣“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定位,紧抓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的创新实践,深度对接地方产业、精准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校地互动”,不仅帮助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还探索出“老师进工厂,老总进课堂”的“互兼互聘”模式,让“杏花村”处处飘满“学生气”,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注入了青春力量。 池州学院:“微专业”写出校地企联动“大文章”
□本报见习记者 陈 璐
通 讯 员 袁梦成
近年来,池州学院紧扣“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校地互动”理念引领,扎实推进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毕业即就业 就业即上岗
“通过前段时间的实习,我参与柜台业务、包裹分拣、客户服务等实际工作,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在实践中理解了‘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近日,在池州学院首届“金融服务与管理(邮政金融方向)”微专业结业仪式现场,该校商学院(法学院)2021级审计学学生、微专业毕业生刘瑞正在分享实习经验。
包括刘瑞在内的28名微专业毕业生通过6个月的实习与课程学习,于4月28日正式签约中国邮政,实现了“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
微专业的建设与实施是推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2024年,安徽省教育厅下达了《开展普通高校微专业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通知》,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促进安徽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将建设成效突出的微专业纳入“双特色 ”建设项目予以支持。
“我校以微专业建设为契机,持续优化课程设置,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开拓校企协同新途径,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动产业学院、微专业建设走深走实,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池州学院教务处处长周恺介绍道,目前,该校已开设“半导体器件制造与应用”“旅游电商与新媒体运营”“金融服务与管理(邮政金融方向)”三个微专业,累计招收学生131名。
“池州本地也有不少半导体企业,毕业后我就留在这边工作,工作内容和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很契合”。孙梦迪是该校首届“半导体器件制造与应用”微专业毕业生,自毕业后入职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徽安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任研发助理工程师。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联合企业打通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可以直接快速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让学生能快速达到半导体行业的工作要求,实现‘就业即上岗’。”池州学院“半导体器件制造与应用”微专业建设负责人吴卫锋说。
去年3月,该校首届“半导体器件制造与应用”微专业顺利开班,为池州市半导体产业发展“订单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方式,由校内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适应半导体行业发展需求的半导体器件设计、半导体制造工艺及半导体器件封装测试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5名毕业生中有10位留在池州经开区工作。同年9月,第二届“半导体器件制造与应用”微专业开班,招生36人。
“学生在省内就业并进行职称评定时,满足学校对职称认定要求的学生,可以直接认定中级或初级职称”。吴卫锋告诉记者,去年,该校联合池州市人社局开展了“一试三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2004名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024年,省人社厅、省教育厅联合印发通知,规定全省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普通高等院校(含高职院校)经评估论证后,可面向本校相关专业全日制应届毕业生开展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自主评审试点和高级工以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高校毕业生通过评审认定等程序,毕业时可同步获得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毕业证书三个证书。此外,池州市政府为学校微专业建设工作提供了多种政策支持,例如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为留池工作的学生给予生活补贴等。
池州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吕刚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拓宽微专业办学领域,以生为本,做深做实,形成校地互动、产教融合的池州学院微专业品牌效应。
![]() “金融服务与管理(邮政金融方向)”微专业学生(左一)在中国邮政实习
老师进工厂 老总进课堂
“这节课,我来简单为同学们介绍一下半导体基础知识与产业概况”。在池州学院“半导体器件制造与应用”微专业课程期间,安徽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正高级工程师汪良恩每周六晚7时会准时现身课堂,为学生们带来最前沿的实践技能。
近年来,池州学院不断推进应用型“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选拔机制,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互兼互聘”,学校教师走进企业进行理论指导,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开展实践教学,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师资队伍结构。
就在今年4月,池州学院还举办了博士教授进企业暨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科技副总”座谈会,13位“科技副总”走马上任,把研发课题带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帮助企业制定创新规划、提供咨询建议,联合企业开展研究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产学研融通关键环节。
肖新乐是13位“科技副总”之一,去年4月以来,作为宣城镐渭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科技副总”,他在技术上协助企业开发静态熔融结晶装置及工艺用于高纯度电子化学品的提纯,并成功用于诸如碳酸乙烯酯等的分离提纯。在此基础上签订100万元产学研合作项目一项,主攻化工石蜡产品的静态熔融结晶分离工艺。为了进一步推动科研反哺教学,肖新乐将产学研项目提炼成安徽省大学生挑战杯“揭榜挂帅”课题并成功入选。
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副总”为公司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的申请、省级科研平台及未来省级科技奖项的申报等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帮助,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助力。
“学校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初步形成‘人才下沉、技术下沉、服务下沉’的产学研模式,双方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学校主动对接地方,博士教授融入企业生产线,立足企业实际需求,把论文写在生产一线,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池州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先柱说。
![]() 企业教师为微专业学生上课
![]() 聘请国家万人计划安芯董事长为微专业教师
“杏花村”有了“学生气”
“我们项目将二十四节气与池州‘杏花村’十二景点相结合进行内容创作,用画面展现杏花村景点中各节气的农耕民俗活动……”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展览上,池州学院入选项目《杏花村二十四节气文旅融合创意研究》参与学生徐玉婷、周紫婷、蒋雨露正介绍着项目的设计思路,全省仅12个项目入选展览。
“我校长期与池州市文旅局在‘杏花村’等地方文化旅游融合研究中加强合作,鼓励学生围绕地方历史文化、非遗文化及文旅资源进行创作设计。去年,我校就联合贵池区文旅局在校内设立了‘贵池区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工程合作成果展示专区’,开展项目式深度合作,通过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和研学基地,共同挖掘文化、艺术、设计、展示等资源,围绕文创设计、非遗研学、成果展示等内容,开展产学研全面合作。”艺术与教育学院院长魏鸿飞向记者介绍道。
此外,池州学院还与池州市政府、市辖企业共同建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40余个,且每年每个专业以至少新增1个实习实训基地的速度增长,年均接纳学生实习实训2000余人次。
以师范专业为例,池州学院同池州市教体局开展师范专业UGS模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吸引57所中小学、幼儿园加入,仅学前教育专业在池州市就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家,年均接纳学生实习实训317人次。
“池州学院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素养好、适应能力强、毕业生质量高。”提及在幼儿园进行实习实训的池州学院学生,启蒙树幼儿园园长安军妹止不住地夸赞。
“与地方幼儿园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也构建了‘园校合作’新模式,为高质量幼儿教师培养开启了新的发展之路。不仅对接了区域经济社会需求,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也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池州学院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科长包卿说。
![]() 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展览现场
![]() 池州学院学生在当地幼儿园实习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