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李静文:“小镇做题家”的成长路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静文 黄慧 发布日期:2025-06-09 11:00:48 |
》》》“学霸”小档案 李静文
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24届高中毕业生
现就读于清华大学
从毛坦厂到清华园
李静文:“小镇做题家”的成长路
![]() 物理成绩从60多分到满分,从留守儿童到校园“黑马”,从“小镇做题家”到清华园学子,李静文的成长历程,不仅是一个关于勤奋与坚持的故事,更是“自我驱动”如何突破环境限制的生动写照。
原生家庭赋予“内求”基因
回顾过去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我始终觉得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外求转向内求”。从小学开始,父母就远赴外省打工,我被留在老家由奶奶照顾,而奶奶几乎不识字。记得那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有的同学有父母检查作业、辅导功课,而我只能独立完成作业。
没有家长的督促,我反而养成了提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早早学会了制订学习计划。
现在想来,正是那段独自学习的日子,让我早早明白:学习终究是自己的事。父母和老师的督促固然重要,但只有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养成了“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习惯,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种认知的转变或许就是我能一步步走进清华园的重要原因。
打破性别偏见
因为初中的课业内容比较简单,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高中。但到了高中,课程难度大大增加,许多前辈的经验告诉我:女生上了高中成绩很难再拔尖,霸榜年级前几名的都是男生。于是,我默默接受了自己的成绩会下滑的假设。高一上学期,期中期末我的成绩都在第三第四徘徊,我想这可能是我最好的成绩了,但经过高一下学期的两次考试第一后,我觉得我可以做得更好,我要打破大家对女生的偏见。于是,我开始向前追赶,努力做到最好。
但高中课业难度确实很大,我的成绩也不再那么稳定。这对我的心态来说无疑是一次又一次巨大的打击。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为了不理想的成绩而掉眼泪了,但我的班主任告诉我,要有一个强大的心脏。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度过高中大大小小的所有考试,失败在所难免,平和地接受失败、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是考试能力的一部分,更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每当成绩不理想时,我总是会告诉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再坚持一下,也许下一个路口就是开满鲜花的终点。
高三刚开始练习综合试卷时,我的物理水平一直跟不上,每次考试都是六七十分。在一次大考之后,校长和我谈话,他告诉我物理的提分秘诀就是“逐个击破”。于是,从那时起,课后的时间我基本上都是在专攻动量、电磁学等压轴大题,我的成绩也渐渐地从六十多分,到八十多分,到九十多分,再到高考的一百分。现在回顾那段与物理相伴的日子,我还是会感到骄傲,感到热血沸腾。
高中三年,学习基本上占据了我生活的90%。有时考完试后回家吃饭也在不断复盘刚才试卷中不确定的答案;有时会在半夜因为突然迸发的灵感而起床去完成白天没做出来的题;假期走到哪里都要在心里牵挂着我的作业。那时的我期待着多元的大学生活,希望像学长学姐一样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也更期待在这一方校园里留下属于我的故事。
在高压中寻找平衡
当然,在高中这样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下,做一个只会学习的机器是万万不可的。我需要有一个精神放松的寄托点,也许是妈妈做的拿手饭菜,也许是和好朋友的一次畅谈,也许是治愈心灵的一首歌,又或许是一段酣畅淋漓的运动……每次感到压力山大时,我总会躺在床上,戴上耳机,播放一整张专辑,让音乐撸平我紧皱的眉头。此外,春天学校里开的一朵朵鲜艳明媚的花朵,下晚自习回家时明亮的月光,与好朋友走在梧桐大道时的欢声笑语等,都能在繁忙的学习中给予我心灵的慰藉。总之,学习中要有放松,无论是在多么繁重的压力下,我也会留出一首歌的时间去找回真正的自我。
在大学里生活了近一年,现在回顾高中生活,我想也许那段时间是人生中最纯粹的时光,虽然对前途感到迷茫,但大家都有着同一个目标,为这同一个目标不遗余力地去奋斗,并相遇在高考这个舞台上,这就是青春最闪耀的时刻。
学习在“质”不在“量”
学习在“质”不在“量”。“小镇做题家”固然有道理,但我们要做有方向、有思想的“小镇做题家”,盲目的刷题没有任何意义。不管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还是上大学后和同学们交谈中的发现,学习最重要的是理解,如果没有弄清楚知识点的始末,那么无论做多少题都不如自己将公式完整地推一次。理解知识点本身,不仅能让我们对学科有更加系统清晰的认知,也能激发我们对于学习的兴趣。
日积月累的努力胜过考前通宵的复习。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带着我们做了三年的摘抄本,我的大学英语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和豆包进行英语对话,我的文科大学同学高中时每天都收听时事新闻……文科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年累月的积淀。也许高中的学子难以接触到豆包、DeepSeek等AI大模型,但可以通过看英文报纸、读英文小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展自己的词汇量。文科的学习精髓就是:Expose yourself to it every day! 每天生活在相关学科的环境中,知识就会悄无声息地进入我们的脑海中。
把学习融入到生活中,把生活加入到学习中。学习并不都是学习死知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最终都将应用于社会,应用到生活中。看到彩虹,你是否知道它的仰角是42度;看3D电影时,你是否好奇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立体的影像;过安检时,你是否了解这背后的原理……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知识就不会变得枯燥无味,我们学习知识的兴趣也将大大提高,我们也更能够明白学习知识的具体意义在哪里。
重压之下无惧色,行胜于言。愿学弟学妹们用行动走好青春这条路。
□本版稿件由李静文口述、本报记者黄慧整理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