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共青团组织 坚持系统化学习 持续厚实理论功底 高校共青团助力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研究
02版:青年大学习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905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5年06月06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9059期  下一期
高校共青团助力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何诗瑜 张平平 发布日期:2025-06-06 10:08:09

□铜陵学院  何诗瑜  张平平

 
  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安徽省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研究以加强安徽高校共青团建设为抓手,通过打造联学共学主阵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区域资源共享新高地,探索实践路径和成效评估体系,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目前,高校共青团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主要存在思想引领形式多样,但号召激发作用不足;科技赋能提供技术支撑,但服务转化效率不高;实践育人初显优势,但人才共育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的问题。鉴于此,就高校共青团助力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以下三个建议:
  一、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建设团属联学共学主阵地。
  1.构建红色教育联学共学机制。重点高校牵头开展校际合作,以红色资源为基石,打破地域界限,与长三角地区高校共建“青春合伙人”团建联盟,树立红色教育联学共学标杆,形成有影响力的红色活动品牌矩阵。
  2.加强合作共建,整合社会资源与政策衔接。省级共青团组织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青年工作委员会,吸纳中小学、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团组织,打造工作联动、议事协商、调研互学、项目轮办等机制,发挥区域枢纽功能。
  3.创新红色联学形式,增强区域红色文化认同和凝聚力。整合红色青年活动阵地,设计红色研学线路,搭建长三角一体化体验平台,增强青少年参与感和获得感。借助新媒体矩阵,开展区域线上线下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二、以产学研结合为抓手,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1.以校企资源为依托,共塑一体化科技创新制度框架。科技部门发挥安徽优势,搭建高校创新对接平台,推动长三角创新改革。探索资源流动渠道,改进跨区域认定机制,激励协作与人才交流。
  2.畅通产学研融合,服务创新主体高效协同。推进“双一流”建设,共青团依托重点领域,建设校校、校企、校地产教融合平台,支持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鼓励安徽高校加入长三角协同创新联盟,加强智库建设,突破关键技术,实现联合攻关。
  3.聚焦组织和服务职能,协调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开放、协同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以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为基点,打通创新转化通道,推动科技成果流通。鼓励高校选派科技专员,走出校门发挥专长。
  三、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统筹建立人才共育新高地。
  1.打破产教融合壁垒,增强育人实效。高校共青团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助力学生了解行业。创新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为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2.建设长三角青年服务平台,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省级层面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安徽青年服务平台,探索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青年服务站,打破地区壁垒,推进区域协同政策落地。聚焦青年需求,提供学业、就业等服务,维护权益,吸引高校毕业生留皖、留长三角工作。
  3.打破区域壁垒,推动青年人才智库建设。共青团推动团属人才智库建设,打破壁垒,建立青年人才信息共享机制。智库服务决策,提升建设水平,成为支持教育、科技和人才协同发展的核心智库。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