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县提署学校:非遗传薪 布上生花
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905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9055期  下一期
当涂县提署学校:非遗传薪 布上生花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蓉蓉 夏荣等 发布日期:2025-05-26 11:00:22
  编者按 当指尖与布帛相遇,千年非遗在校园绽放新生。当涂县提署学校“春蕾画苑”社团深耕十六载,架起美育与传承的桥梁。社团师生以剪代笔、以布为色,将非遗布贴画化作“会呼吸的教科书”,让文化自信在剪刀与布料的“交响”中拔节生长,激荡出薪火相传、守正创新的乐章。
 
当涂县提署学校
非遗传薪 布上生花
 
学校承办“布上生花”——当涂县布贴画师生作品展  □通讯员  汪宗本/摄

社团成员徐心萍制作小浣熊布艺包


布贴画《望天门山》  □何雁萍/作
布贴画《故乡的桥》  □赵芷涵/作
布贴画《花娘子》  □占正萱/作
布贴画《布贴画之乡》  □张玲玲/作

社团名片
“春蕾画苑”社团

  当涂县提署学校“春蕾画苑”社团成立于2009年9月,至今已有16年。成立之初,为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决定选拔具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学生组建“春蕾画苑”社团,由专业美术教师进行指导。社团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素描、水彩和布贴画以及作品鉴赏等,学员为各年级学生。自成立以来,社团一直秉承“以美启智、以美育人、以美创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提高艺术素养,形成美的人格。在社团实践活动中,师生们践行守正创新的精神,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将地方非遗文化——当涂县布贴画融入课程教学,形成了以布贴画为特色的校本课程。
  近年来,社团不断发展、创新,指导教师陈蓉蓉积极探究布贴画教学,多次开设市、县级布贴画研讨课和成果展示课。社团成员绘制的布贴画作品多次获教育部,省、市、县级荣誉。如,在安徽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社团成员高跃的布贴画作品《喜事连连》获中学组二等奖;在“我在小马庆国庆”马鞍山市中小学生师生美术作品比赛中,指导教师陈蓉蓉的布贴画作品《希望的田野》获教师组一等奖,社团成员夏君瑶的布贴画作品《眺远方》获中学组一等奖;在“让‘视’界更精彩”当涂县中小学生书画作品比赛中,社团成员丁杨艳的布贴画作品《眺远方看绿草》获县一等奖等。4月30日,由当涂县提署学校承办的当涂县首届“布上生花”——当涂县布贴画师生作品展在县文化馆展出,该校“春蕾画苑”社团报送的布贴画作品获得广泛好评。
 

师生感悟
  作为“春蕾画苑”社团的指导教师,我坚持变废为宝,带领社团成员利用碎布头制作精美的布贴画,既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又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  
  社团活动中,我指导社团成员以剪代笔、以布为色,从风光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水乡人家》《布贴画之乡》《故乡的桥》等系列作品,让布贴画技艺在社团成员手中焕发新生。我从民俗文化入手,指导社团成员集体创作家乡人民喜迎春节时玩龙灯、跳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热闹场面的作品,合作的布贴画《厉害了,我的家乡》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唐代诗人李白长眠于当涂县,他曾在当地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跨学科实践中,我指导社团成员结合李白的诗歌和游踪,创作出《对月吟秋》《姑孰美景黄山塔》《望天门山》等充满诗情画意的布贴画作品,实现文学与艺术的共鸣,一系列描绘家乡风光和民俗文化的布贴画作品浸润了学生的心灵。 □社团指导教师  陈蓉蓉

  刚接触布贴画时,我以为它只是简单地剪拼,没想到它还考验着我对布料色彩、纹样的把握。在制作布贴画的过程中,我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灵巧的手。我尝试着对一块块五彩缤纷的布料投入情感,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感悟一个个美丽瞬间。当一幅布贴画作品完成时,我不禁体会到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坚持不懈。传承非遗文化让我对家乡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更加强烈,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更加美好的憧憬。□社团成员、七(2)班  潘雨嘉    

  我眼中的布贴画生动地刻画出了民间风俗的丰富多彩、诗歌中的遐想、田园间的劳作。布贴画不同于普通的画,它是一块块的布料拼接而成,由原本不起眼的碎布头拼接在一起,以布料的色彩与纹理为语言,处处承载着手工的痕迹。在创作布贴画的过程中,我变得不再毛躁,学会了耐心、细致地去做每一件事,相信只要用心制作,再平凡的布料也能带来意境美。□社团成员、八(3)班  占正萱
 
  去年9月,我攥着报名表走进社团,细细品味着教室里琳琅满目的布贴画作品,细碎的布料在光影中流淌着绸缎的星河。一年来,我抚触过丝绸的凉、棉布的暖,在千万次拼贴中读懂了布料的语言。
  我裁下一匹生丝作河,皱纱在晨光里泛起涟漪。老墙是粗麻混着蓝染土布,特意留的毛边洇出苔痕水迹。乌篷船用灯芯绒裁成弧形,针脚藏进布纹褶皱里,仿佛载着七筐新采的菱角。裱贴时留了道缝隙作晚风经过的甬道,蓝印花布便真的在画框里轻晃起来。剪刀起落间,我不仅收获了指尖艺术,更寻到了与生活和解的魔法。那些曾经散落的布头,在时光里拼出独一无二的光芒。□社团成员、八(4)班  丁一诺

  最难忘怀的是与小浣熊的布间相逢。我裁取棕褐绒布作山雾浸染的皮毛,剪几缕绿色绸料勾勒林间跃动的光影,黑珍珠般的珠片缀作眼眸。起初,布料总在指间倔强卷边,线条亦如困在迷雾中的溪流。幸得师长执剪示范,以剪刀为舟,载着细碎布片穿过褶皱的涟漪。当最后一个布片拼好,那圆滚滚的生灵竟从布面探出身躯,仿佛衔起散落的布屑,摇碎满室寂静。
  在“春蕾画苑”社团的时光,是我与传统文化对话的诗行。我学会用渐变的布色晕染晨昏,以叠贴的技法复刻草木呼吸。每幅作品不仅是指尖流淌的巧思,更是文化基因的悄然生长,让非遗之光永恒闪烁。□社团成员、八(4)班  徐心萍

  最难忘的是设计吉祥物主题文创产品的经历。为了呈现吉祥物的灵动神态,我连续数天沉浸在布料的世界里。从筛选与七色花色调匹配的绸缎,到用细密的拼贴技法展现吉祥物的可爱,每个环节都凝结着巧思与匠心。在指导教师的点拨下,我反复调整细节,完成作品后收获的赞叹至今让我心潮澎湃。
  这段经历培养了我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每一次裁剪、拼贴都让我学会在有限的材料中发掘出无限的可能,也让我懂得艺术创作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耐心与智慧的沉淀。“春蕾画苑”社团已成为我艺术梦想生根发芽的沃土。□社团成员、八(4)班  李文静


书记说
“布上生花”承非遗 以美育人“悦”校园
□当涂县提署学校党支部副书记  周名先
  当涂县提署学校以“弘德、励志、求知、创新”为校训,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办学理念,践行守正创新,积极开展“悦”文化校园建设。
  布贴画作为当涂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本土创作者的智慧与审美。学校“春蕾画苑”社团成立十六载,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美育实践之路。社团以布贴画为载体,构建“悦”文化育人体系,以匠心传承为使命,开发布贴画校本教材,将传统技艺与学校美育教育深度融合。社团师生积极探究布贴画的制作方法,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制作出一幅幅精彩的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构思新颖独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部分作品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得了较高的荣誉。
  学校美术社团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学校以美育人的氛围,体现了“双减”政策下素质教育的成果。希望参与美术社团的学生,在艺术发展之路上与时俱进,在布贴画的制作上传承非遗文化,取得更好成绩。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通讯员陈蓉蓉、夏荣,本报记者谢婷婷采写
□配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学校提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