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勇的笔墨青春
03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905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9055期  下一期
朱文勇的笔墨青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慧 发布日期:2025-05-26 10:53:53

□本报记者  黄  慧

  在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实验学校的校园里,有一位少年用毛笔书写着不平凡的青春。当同龄人在操场上追逐嬉戏时,他更愿意与千年前的书法大师“对话”。从赵孟頫的秀美到颜真卿的雄浑,这个名叫朱文勇的少年在墨香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案例,更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对艺术追求的执着与热忱。

教室里“独行”
  课间时分的毛坦厂中学实验学校,操场上总是充满欢声笑语。然而在教学楼的某个角落,常常能看到一个安静的身影——朱文勇。这个看似内向的少年总喜欢独自坐在教室,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划动,仿佛在空气中书写着无形的文字。
  他的书桌上整齐摆放着两本帖:赵孟頫的《胆巴碑》和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这两本帖见证了他从懵懂初学者到小有成就的书法爱好者的蜕变历程。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泛黄的字帖上,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墨迹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也映照着一个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
  八岁那年,朱文勇第一次接触到书法。那是小学二年级的一个下午,学校开设了书法兴趣班。“当时觉得赵体的字特别漂亮,流畅优美,像跳舞一样。”回忆起初学时光,他的眼中依然会泛起温暖的光芒。赵孟頫的楷书以其秀美端庄、圆润流畅著称,特别适合初学者入门。
  在书法班老师的指导下,朱文勇从最基本的“永字八法”开始,一笔一画地临摹《胆巴碑》。“记得刚开始学书法时,连握笔的姿势都要反复纠正。”朱文勇回忆道,“手腕要悬空,手指要放松,毛笔要垂直纸面。”这些基本要求对于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最初几个月,他的手腕总是酸痛不已,手指也常常因为紧张而僵硬。
  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看似文静的小男孩却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毅力。书法班老师至今记得:“其他孩子练一会儿就喊累,朱文勇却能坚持整整两小时不休息。”
  临摹赵体的三年时光里,朱文勇渐渐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每个字都有它的性格和气质。”他常常这样说,“就像‘永’字要写得舒展大气,‘和’字要写得端庄平稳。”这种对字形结构的敏感和理解让他的进步速度远超同龄人。到小学五年级时,他临摹的赵体作品已经能够达到形神兼备的程度。
  然而,就在大家都称赞他的赵体写得漂亮时,朱文勇却隐约感觉到自己的书法缺少了什么。“赵体的字很美,但总觉得太过规整,缺少一些力量”。这个模糊的感觉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直到十二岁那年遇到颜体,才豁然开朗。

从秀美到雄浑
  十二岁那年,学校书法社团开始教授颜真卿的楷书。当老师展开《多宝塔碑》的拓本时,朱文勇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震撼。“颜真卿的字体苍劲有力,就像有筋骨一样。”他回忆道,“特别是那些粗壮的竖画和捺画,仿佛能穿透纸背。”
  然而,风格的转变并非易事。已经习惯了赵体流畅笔法的他,在临摹《多宝塔碑》时总是不自觉地带着赵体的笔意。“最难改的是手腕的力度控制。”朱文勇解释道,“赵体要求运笔轻盈流畅,而颜体则需要更有力的顿挫和提按。”
  为了掌握这种新的笔法,他制订了严格的训练计划:每天清晨提前一小时起床,专门练习颜体的基本笔画;放学后再加练一小时,重点突破那些难写的字。社团老师见证了朱文勇这段艰难的转型期:“那段时间他几乎走火入魔,课本的边角、草稿纸的背面,到处都是他练习的笔迹。有时候写不好一个字,他能反复练上几十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刻苦钻研,朱文勇的颜体书法已经颇具神韵。他创作的《多宝塔碑》节选作品在校园艺术节上展出,获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舞台上绽放
  朱文勇书法造诣的一次重要展现是在学校举办的“爱国诗词朗诵会”上。当班级决定朗诵岳飞的词作《满江红》时,班主任提议加入现场书法表演的元素。这个重任自然落在了朱文勇肩上。
  “一开始很紧张。”他回忆道,“不仅要写好字,还要配合朗诵的节奏,这对专注力是极大的考验。”为了准备这次表演,他反复练习“精忠报国”四个字,揣摩如何在笔墨中融入诗词的激昂情感。
  表演当天,朱文勇站在舞台一侧的书法案前。随着同学们铿锵有力的朗诵声响起,他深吸一口气,提笔蘸墨。“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伴随着朗诵的节奏,他手握的毛笔在宣纸上舞动,墨迹渐渐成形。
  当朗诵达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高潮时,朱文勇恰好写完最后一笔。那一刻,宣纸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墨迹未干,潦草却极富力量感的字迹与激昂的朗诵声完美融合,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尽管书写得有些许不完美,但我第一次感到了书法与感情的融合。”表演结束后,朱文勇深有感触地说,“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为什么书法家在不同心境下写出的作品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这次成功的表演经历成为朱文勇书法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他开始有意识地探索书法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不再满足于机械地临摹字帖。“每次写字前,我都会先理解文字的内容和情感。”他说,“写欢快的诗句,笔触就轻快些;写悲壮的内容,笔墨就沉郁些。”

赛场上历练
  2024年,朱文勇迎来了书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六安市金安区青少年书法大赛,其参赛作品为刘禹锡的《秋词》。这首诗豪迈旷达,如何用笔墨表现“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境,成了他琢磨的问题。
  “我想在作品中既体现颜体的雄浑骨架,又保留一些赵体的流动感。”朱文勇解释道。作品中,“晴空”二字写得开阔疏朗,“一鹤”二字则轻盈灵动,特别是“鹤”字最后一笔的飞白,宛如鹤翅划过天际。这份独具匠心的作品最终获得了区一等奖的殊荣。
  一周后,他带着更加成熟的作品参加了六安市青少年书法大赛。这次他不仅重新创作了《秋词》,还新增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作为命题作品。与前次相比,新的《秋词》在章法上更加讲究,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得更为精妙。
  而《登飞来峰》的创作则展现了朱文勇对颜体更深层次的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几个字写得险峻奇崛,特别是“遮”字的走之底,一波三折,极具张力。整幅作品气势磅礴又不失法度,最终获得了市二等奖。
  “比赛最大的收获不是奖项,而是在准备过程中对书法的重新认识。”朱文勇说。为了这次比赛,他专门研读了大量书法理论著作,对笔法、章法、墨法都有了更系统的理解。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方式让他的书法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
  如今的朱文勇依然保持着每日临帖的习惯,但他的书法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法不应只是模仿古人,更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朱文勇说。他的创作往往从诗词意境出发,先体会文字的情感内涵,再思考如何用相应的笔法来表现。这种创作思路,让他的作品既有传统根基,又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当被问及未来的打算时,这个平时沉静的少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书法有很多种字体,也有很多种风格,也许有一天,我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书法之道。”

点 评
  朱文勇在书法学习上表现出色,令人欣喜。从八岁接触书法,先学赵体打基础,后被颜体吸引并融合二者风格,体现出他对书法艺术的敏锐感知和刻苦钻研。在学校“爱国诗词朗诵会”上的现场挥毫,将书法与情感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书法大赛中凭借对两种字体的运用获奖,更是实力的证明。希望他能保持对书法的热爱与坚持,不断临帖,持续探索。相信在未来,他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在传承和发扬书法文化的道路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实验学校团委书记  张  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