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头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70年正青春学生记者访报社 探初心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傅军等 发布日期:2025-05-26 10:42:21 |
参与学校: 合肥市庐阳中学
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湖畔分校
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中铁国际城校区
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东校
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北校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西二中
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 合肥市青年路小学
合肥市南门小学 合肥市虹桥小学
学生记者:
王旭瑞 沈靖文 储华东 丁亚澜 黄若萌
甄漫兮 黄治慧 张文涵 陆思阳 成沛凌
郭乐佳 杨雅如 高梦安 李元元 赵宛玥
王翊涵 朱谢晗 俞鸿轩 吕林烛 谢宇洋
70年正青春学生记者访报社 探初心
20名本报学生记者参加报社创刊70周年主题开放日活动
5月20日,合肥市10所中学的20名学生记者在学校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来到报社,参加《安徽青年报》创刊70周年主题开放日活动。大家详细了解了报纸的采编流程,听老报人讲述70年报纸发展历程,与报社编辑记者一起畅聊新闻初心。
![]() 学生记者及学校指导教师与报社领导合影
“书一定要念好,才能走向社会”
5月20日上午,阳光灿烂,天空蔚蓝。我们应邀走进安徽青年报社,心中怀揣着对报社工作的好奇与期待,开启了一场别样的“5·20”“庆生”之旅。
“欢迎各位学生记者来到安徽青年报社,参加本报创刊70周年主题开放日活动。”报社记者傅军老师早早在报社楼下等候我们。报社在五楼,傅老师风趣地说:“青少年最具活力,报社在五楼,正好有了运动的机会。”
我们首先来到社长汪小雅的办公室,汪社长和蔼可亲的笑容让人备感亲切,他的一番讲话让人受益匪浅。他勉励道:“书一定要念好,才能走向社会,同样了解社会这个大课堂也非常重要。”他语重心长地说,在学习道路上,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要走出校门,在生活和社会的广阔天地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富自己的见识。
随后我们又走进新闻中心,大厅里干净整洁,忙碌有序的工作味扑面而来,一张张办公桌上堆满了稿件和资料,伴随着清脆的敲键盘声,编辑们正专注地编发稿件,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仿佛每一个角落都讲述着新闻故事。
编辑们热情接待了我们,他们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报纸的出版流程。从新闻采访,到撰写、编辑、校对,再到最后的印刷发行,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要求和细致工作。我们还看到了一篇篇新闻稿件是如何从初稿逐步完善成为可以面世的文章,那些生动的文字是记者们深入一线采访,再经过反复斟酌的智慧结晶。
![]() 采编大厅实地探访
“青年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
参观新媒体中心让我们大开眼界,编辑们熟练地在传统纸媒与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间切换。一位记者姐姐向我们演示了如何将一篇深度报道拆解成适合不同平台传播的内容产品。“青年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她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安徽青年报社没有固守传统,而是主动拥抱变革,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正能量,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有着“火眼金睛”之称的资深校对刘老师停下手上的工作,耐心地告诉我们平时写作时要字体端正,尤其对于容易忽视的标点符号用法要引起重视;同时语文学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不断积累。他特别指出,阅读要兼顾文言文和古诗词,其中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安徽青年报社档案室里,我有幸了解到了1955年的创刊号。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前辈们如何在简陋的办公条件下坚持办报,用文字点亮青年的理想之光。我们想象着那些手工排版留下的痕迹,突然明白,新闻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70年来,一代代编辑记者用笔记录时代变迁,而他们的坚守本身也成为了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 座谈会现场
听老报人讲报史
随后,我们在会议室听70多岁的老报人郑期怡爷爷娓娓诉说着办报史,他从1979年报纸复刊起一直坚守岗位,在2012年荣退。之后的13年里,他还坚持指导采编校对工作。作为亲历者,郑爷爷熟悉报纸从采编到出版的每一个环节,见证了报纸从铅字排版到电脑排版的历史性变革。他回忆道,当年一块铅字版重达几十斤,印刷过程繁琐至极,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引入电脑排版,情况才有所改善。听着他的讲述,我们深刻感受到出版报纸的艰辛,也更加珍惜手中的每一份报纸。
“刚创刊时报社只有11个人,当时的技术也很落后。”郑爷爷讲述当初办报的种种困难。现在科技发展迅速,以前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我们不仅对当今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而感到欣喜,更对老报人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坚持敬佩不已。
如今《安徽青年报》的发行量达到数十万份。安青网新媒体矩阵平台月覆盖达1500万次以上,浏览量高达上亿次,共有180余万活跃粉丝。
参加这次活动,大家不仅学习了新闻采编的实操经验,更被种下了一颗颗新闻火种。这场开放日,既是历史的回望,更是未来的启程。
□本版稿件由学生记者共同采写、本报记者傅军整理
□配文图片由本报记者傅军摄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