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躬身垄亩践初心 知行合一促振兴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郑钦文 发布日期:2025-05-09 10:40:30 |
□省投资集团团委书记 郑钦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0月考察安徽时作出了“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重要部署。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以躬身实践的奋斗姿态响应时代召唤,将个人成长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广阔天地中书写青春答卷。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统一安排,笔者有幸于2025年4月赴舒城县及有关乡村开展“五同三进”社会实践,在革命老区的山水间开启了一场“从校园到田野”的寻根之旅。五天的社会实践,不仅是脚步丈量大地的体力考验,更是一次从历史深处打捞初心、在现实肌理中触摸使命的精神淬炼。我们与当地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乡村生活,与父老乡亲同学习同商量共话振兴良策;我们在烈士墓前握拳宣誓,于茶园深处躬身劳作,真切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密码,不在文件堆砌的案头,而在沾满露水的田间、在炊烟袅袅的灶头、在群众含泪带笑的目光里。这份报告,记录的是泥土中的答案,更是新时代青年对“何为振兴”“为何振兴”“何以振兴”的思考与回答。
一、寻根红色沃土,传承革命薪火,在历史回望中筑牢信仰之基
在大别山东麓的舒城,这片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脱贫区为一体的红色沃土上,红色基因始终浸润着每一寸土地。九一六茶园里,茶香与历史的回响交织,乡村振兴的种子早在66年前便已播撒。石塘村党委书记高瑞稳的讲述更让我动容:他用脚步丈量村庄的每一寸土地,用情怀浇筑和美乡村建设,茶园的每片绿叶都见证着基层干部“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
安菜烈士墓园之行,让我的思想再受洗礼。57位长眠于此的英烈,用生命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正是“报国忠心意雄豪,战斗一生血染袍。无私奉献青春命,英雄无畏赴琼瑶”。历史书上不过短短的一两句话,却是他们为之奋斗终生的信仰!烈士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即使我们用蓝天作纸、海水为墨,也描述不尽。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时,山谷回响的不仅是誓言,更是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的承诺。站在老关岭防火瞭望台,望着绵延青山,我深刻认识到:今天的绿水青山,是革命先辈以血肉之躯守护的红色江山;今天的乡村振兴,需要我们以赤子之心传承红色基因,将信仰之力转化为发展动能。
二、扎根田间地头,感知振兴脉动,在躬身实践中读懂乡村中国
“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的实践让我触摸到乡村振兴的真实体温。一杯热茶、一句叮嘱、一顿美餐,让我们在他乡有了家的归属,劳动之余更添生活乐趣,实践之外又增精神动力。老乡为欢迎我们到来特意采撷的三株山间兰花,盛满乡亲待客的淳朴;家中两亩茶园年产50斤干茶的艰辛,折射出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的痛点。而亲身经历的采茶体验更令人难忘:躬身茶园4小时,指尖染上茶汁的翠色,方知“四斤鲜叶出一斤干茶”的不易。当农户谈及采茶工日薪150元的成本压力时,我们不禁思考:如何让科技赋能传统农业?或许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能攀越梯田,用机械臂完成“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的精准采摘,但此刻更需立足实际,探索合作社联营、电商助销等现实路径。
行走乡间,振兴的星火处处可见:江山村房车营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文旅品牌,醉瘾山洞藏酒窖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1987年出生的现任村支书用青春热血浇灌乡土。在姚咀村,满载毛竹的侧翻货车警示我们:产业振兴需配套基础设施升级;在华盛鹿场,70头梅花鹿跳动的身影昭示着特色养殖的潜力。这些鲜活场景让我读懂:乡村振兴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无数人于细微处耕耘的合集。
三、叩问时代命题,共绘发展图景,在知行合一中践行青春使命
躬身采茶、炒青、挖笋、播种的日子里,我触摸到乡村跳动的脉搏,体认到干群同心绘就乡村振兴丰收图景时,那汗水浇灌出的幸福质感。我深刻认识到乡村作为“宏观之末、微观之首”的枢纽地位、独特价值和关键作用。“宏观之末”系着国策落地,承载着国家治理“最后一公里”的神经末梢;“微观之首”连着万家灯火,又是滋养社会文明“最初一公里”的细胞源头。
乡村振兴从不是浪漫的田园牧歌,而是需要有人愿做铺路的碎石、夯基的泥土。振兴之路不仅需要产业升级的创新突破,更要依靠扎根大地的深耕细作。唯有在躬身实践中读懂乡土密码,在基层调研中把握发展脉搏,才能走好可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我们既要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多维价值,也要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矿脉,让历史记忆与生态禀赋共融共生,让每处山水都化作信仰课堂,让红绿交融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守正创新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范式。
五日实践,一生滋养。当离别时山雨骤停,彩虹从百丈崖腾空而起,我忽然读懂了这片土地的隐喻:乡村振兴正如茶树的生长——根系要深扎红色沃土,枝叶需触碰时代风云,而最终让茶树芳香四溢的,是无数双手的托举。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坚持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恪守“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信念,将“五同三进”实践淬炼的精神钙质转化为躬耕沃野的奋进动能,既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做知行合一的“行动派”,在广袤乡土间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振兴答卷。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