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适应性如何在实践中落地 “三对接五平台”赋能“六个之城” 做好“融”文章 让职业教育“香”起来 对接产业需求 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引领” 校企双元育人 要“收割”更要“播种”
02版:教育大家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903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9038期  下一期
校企双元育人 要“收割”更要“播种”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潘明 发布日期:2025-04-09 15:11:39

□合肥市工程技术学校校长  潘  明

 
  作为一所县域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和办学实际,积极调整适应社会对中职教育的新要求是中职教育立足的根本。适应性,伴随而生的就是敏锐性、灵活性和主动性。敏锐洞察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积极做出调整,这应当是中职教育适应性的真实体现。
  近年来,我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成就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奉献整个社会”的办学理念,以“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为培养目标,全力为学生铺设“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成长之路。从单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使学生成长的道路更宽广,向社会和家长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立足家长关切,搭建学生成长立交桥。学校牢牢把握安徽省关于职教高考的政策,做到因材施教。全体教师凝聚共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为突破口,以“校风、学风、班风”三风建设为抓手。通过抓规范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抓教研教改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等举措,将对口升学工作打造成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张靓丽的名片。据统计,近四年对口升学部共计282名学生考取本科院校,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分类考试和五年制高职两条路径,升入高职高专院校。工作成效在合肥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中名列前茅,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获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校企双元育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抓升学工作的同时,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学校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校企双元育人的优势。加大实习实训室建设,更新实习实训设备,配齐配强指导教师,建立健全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在省市两级中职学生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学校实现了获奖等级由低到高、获奖人数由少到多的转变。2024年、2025年连续两届斩获省赛金牌。学校积极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改革,将“1+X”考证培训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考证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与接下来岗位的“技”进行有效衔接。连续五年,学校组织所有专业近3000名学生奔赴合肥市、巢湖市多家校企合作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学生职业道德和技能素养深受企业好评。
  企业要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把校企合作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把人力资源建设延伸到院校人才培养环节,做好“播种机”,不能只做“收割机”。适应中职办学定位的新变化,与中职、高职开展集群式、链条式、长学制的校企合作,贯通学段、全程参与、深度参与,共建专业、标准、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全盼盼、徐小波、昂卫明整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