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头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博物馆里探隋唐遗韵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乐水 发布日期:2025-04-03 15:41:59 |
□高一(3)班 朱乐水 辅导教师 李 静
漫步于历史长廊,你是否曾幻想过穿越那个繁华的隋唐时代,亲眼见证大运河的辉煌?“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荫千里”。踏入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这句诗词所描绘的盛景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博物馆,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静静诉说着隋唐时期大运河畔的繁华与沧桑。漫步其间,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场景,都如同一把钥匙,引领我穿越时空,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踏入博物馆,就被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倒拱形的外立面仿佛一艘即将启航的巨轮,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走进馆内,灯光柔和,每一件展品都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让人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运河之畔。工匠们齐心协力挖掘河道,那震天的号子仿佛穿越时空在耳边回响。这一伟大工程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坚韧,它不仅是一条交通命脉,更是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的纽带。
《隋唐运河组雕卷》布设“运河遗韵”“运河瓷器”“柳孜盛景”等六大专题,生动再现了隋唐运河开凿、巡游、漕运、码头繁忙的场景,人物生动,气势恢宏;以大运河为主题,通过文物展示、遗址复原等多种形式,再现隋唐大运河的繁华盛景。每一件展品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段关于大运河“前世今生”的动人故事。结合淮北当时的风土人情,通过雕塑和绘画相结合,再现柳孜镇当时的繁华。这复原场景让游客真切感受到隋唐时期运河沿岸城市的繁华,两岸居民在大运河的滋养下,生活富足而多彩。
忆过往,隋唐的繁华景象映照眼前;看今朝,淮北新时代发展与我们青少年紧密相连。让古运河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让新时代的淮北焕发光彩。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