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头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走进运河遗址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解寿垚 发布日期:2025-04-03 15:40:59 |
□高一(5)班 解寿垚 辅导教师 李 静
站在淮北市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旁,观摩1400多年前人类智慧与文化的结晶。看着遗址中被挖掘出来的货船,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当时热闹非凡的大运河景象,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自公元605年开凿以来,隋唐大运河便成为了当时沟通南北经济与文化的生命线,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南宋以后因为黄河水泛滥,这条生命线开始逐渐衰落,但其中蕴藏的文化力量不可估量。随着柳孜运河遗址的挖掘,这种文化力量开始逐渐显现。岁月的刻刀在八艘沉船的身上雕出历史的印记,4000余件陶瓷的出土填补了运河考古的空白,淮北舵的出土,在中国造船技术研究的白纸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传统文化物质层面的生动展现,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也见证着历史的兴衰。
新时代,我们肩负着传承与创新运河文化的神圣使命,让古老的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