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的“青春彩笺”
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903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9036期  下一期
给自己的“青春彩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思佳 凌 浩 发布日期:2025-04-02 11:47:13

  编者按  蚌埠医科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以医学为舟、以奉献为桨,在祖国西部的版图上划出了一条条连接生命与希望的航线。新时代蚌医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循光而行,以特殊的“处方”,让青春在西部绽放。


给自己的“青春彩笺”

□本报记者  沈思佳
  通 讯 员  凌  浩
  “还记得离家那天,父母问我,‘从报名到现在,有没有后悔过?’”
  我回答说:“没有。”
  2024年7月,蚌埠医科大学2024届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何毅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了离家近4000千米的新疆轮台县野云沟乡卫生院成为一名医生。距离去年学校举行的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欢送会已过去九个月,从象牙塔走进广阔的西部,在这个更加深邃的“大课堂”、更加鲜活真实的“生活书本”上,像何毅一样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们触摸了对远方的好奇,更在工作中成为了建设者与见证者,脚踏实地的行动也回应了最初的选择。

4000千米的奔赴
  当城市喧嚣与边陲长风交汇,当书生意气碰撞,青年在苍茫大地上将青春淬炼成西部的一抹亮色,他们从医科大学而来,躬身而行,“医”路同行,为自己开出一张西部大地上的“青春处方”。
  “其实在启程前往新疆时,我对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不确定自己能否适应新疆的气候、饮食,能否克服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甚至能否待到服务期满,但是当我真正来到新疆后,我发现我多虑了”。何毅说,她向往着新疆的雪山、草原、湖泊,这份向往和对志愿服务的热爱是她选择参加西部计划的原因。
  在野云沟乡卫生院服务期间,何毅主要负责住院部,参与学生体检、全民体检、疫苗接种工作。由于基层医疗人员不足,她也会和维吾尔族护士一起搭班上门诊、值夜班、出急诊,甚至有时还会去帮药房发药、给病人做中医治疗。空闲时间也会参加推广普通话、校园科普、健康教育宣传等活动。和何毅同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陈思服务于新疆轮台县策大雅乡卫生院,医院行政办公室的工作让她更加了解医疗体系的运转,对医疗系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工作,不仅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维吾尔语,体验了维吾尔族的民俗,结交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并且和朋友一起去看了我所向往的雪山、冰川、草原和湖泊。”何毅说。

何毅在新疆

种下服务西部的种子
  2024年毕业前夕,在面临毕业去向的选择时,那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了医学影像学院毕业生丁媛媛面临抉择的突破口。怀着对祖国号召的响应和满腔的热血,她毅然决然地选择报名。基层服务将会面临诸多艰苦,但在校期间参与的各项志愿服务经历早已在她心中种下了坚定的信念种子。
  到达新疆的第二天,丁媛媛就正式进入服务状态了,她被安排在县妇幼保健院医务科工作。“最先接手的是信息撰写和档案整理,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让我得以了解一线医务工作背后的运行机制,真切体会到不同岗位的工作模式与艰辛。”她说。
  何毅服务的野云沟乡卫生院患者大都是当地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这其中大部分人无法用普通话来描述自己的症状,院里的同事也几乎都说维语。于是刚上班时,语言不通成为她面临的一大挑战。
  “我光是记住同事的名字就花了很多天,尤其是有的名字很相似。每次接诊病人也需要维吾尔族同事来翻译,甚至刚开始的时候,我不太能听懂同事说的话。”但是同事们都非常友好与热情,总会耐心解答何毅的疑惑,并且在业余时间邀她体验维吾尔族的民俗,带她品尝当地美食,让何毅很快消除了内心的忐忑,成功度过了工作的磨合期。

丁媛媛在幼儿园宣讲健康知识

倾听高原的“心跳”
  在一次到一位维吾尔族同胞的家中进行随访时,她特别热情地迎接了丁媛媛和同事们。原来,早前这位维吾尔族同胞在医院检查出乳腺异常,因此及时确诊,并且享受国家的相关政策补贴,顺利完成手术,如今已经恢复了健康。
丁媛媛说,这次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为边疆地区人民服务的决心。熟悉环境之后,丁媛媛开始去学校为学生体检,随访患儿,在幼儿园宣讲健康知识,去乡下为农村妇女进行两癌筛查等工作,“因为基层人才缺失,所以很多工作都会参与,这也让我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易”。
  工作中,丁媛媛接触到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同事们用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和她交流,来访病人说着维语来找她询问,虽然有一些语言障碍,但是她总能是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他们的需求。长达两天一夜的火车,跨越近4000千米的距离,丁媛媛在岗位上的每一分努力与付出都回答了原本充满未知之旅的最初之问。“这更加明确了我来此的初心,我将尽我所能,在西部计划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边疆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说。
  “当时的我并不确定未来会不会后悔,现在的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不后悔参加西部计划。”大半年过去,何毅再次回想起父母问自己“后不后悔”时的场景,当初理想者的勇敢变成今天的坚定,“这段经历让我收获了友谊与成长,看到了祖国的辽阔与壮美,接触了多元文化与风俗,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新的思考。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无论未来走向何方,这段志愿服务经历都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我继续前行。”
  工作之余,陈思品尝了酸掉牙的酸奶、热腾腾的烤包子,还有正宗的炒米粉、炒年糕;走过了天山的环山公路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也有因为雪封山路没有登顶的遗憾;穿越天山大峡谷,在地质博物馆见证山脉的演变。她说,这里很大,约是我国国土面积的1/6;这里又很小,小到能够装进每一位西部计划志愿者、每一位扎根基层心系祖国乐于奉献的人们的心里。
  出征仪式上,校党委副书记姚文兵的寄语依然回荡在她的耳边,“希望你们可以拼出精气神,将蚌医良好学风和吃苦耐劳的作风带到工作中去,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希望你们迈出坚实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希望你们练就栋梁材,时刻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基层并没有想象中的艰难,这里的变化肉眼可见”。陈思说,她愿无条件用自己的青春为国家基层建设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去帮助像她一样曾经迷失又无助的人。“我永远热爱在这一片土地。”

陈思(左)、何毅(中)和丁媛媛(右)的合影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