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李嘉懿:在巴蜀大地种春风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5-04-02 11:44:31 |
编者按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我省高校学子怀揣热血和激情,跨越千山万水,奔赴祖国西部,用青春、汗水和奉献,投身春风化雨的支教事业中;以青春之名筑梦西部,带领西部的少年长知识、增见识、强信念、触温暖,为他们打开窗、架起桥,带他们观自己、看世界,让一朵朵皖美之花在西部绽放。 李嘉懿:在巴蜀大地种春风
□本报记者 谢婷婷
“同学们,请打开你们手中的绘本,我们一边学习英语一边了解不同的职业”。初春的川中盆地还带着一丝寒意。在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城西小学四年级的教室里,22岁的李嘉懿正举着原创的英文绘本,几十个小脑袋凑成一圈,眼睛亮晶晶地跟随她的手指在绘本上游走。
窗外的泡桐树抽出新芽,粉笔灰在阳光里打着旋儿,这个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现任学校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队长的东北姑娘,正在巴蜀的山水间播种属于自己的春天。
![]() 学生们高高举起原创英文绘本
梦想落地发出清脆声响
“有些事现在不做,这辈子都不会做了”。
时针拨回到2023年秋,手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名校保研名额的李嘉懿,在大学寝室里将五封泛黄的信件铺了满床。那是大二参加学校研支团“小信鸽筑梦帅乡”书信漂流活动时,乐至县的孩子写给她的信。信中,孩子们提及支教老师,字里行间的欢喜从信纸上溢出。其中,有个叫小宇的男生很遗憾地说自己弄丢了之前安工大志愿者寄给他的明信片,并在信中自我安慰道:“丢了,没事儿,人要乐观。”
当初正是这些跨越山河的信笺,在李嘉懿的心里埋下了支教的种子。而此刻,当她面临名校读研抑或西部支教的两难选择时,小宇稚嫩的笔迹让她的眼角泛出了泪花:“是啊,人要乐观,好的学校未来可以再去,但是支教这辈子可能只有一次机会。”于是,她乐观地放弃了名校保研。
“嘉懿,你真的要去支教吗?”2024年7月,面对辅导员和小伙伴们的再三询问,李嘉懿毅然拖着行李箱踏上了巴蜀大地。那一刻,她说自己仿佛听到了梦想落地的清脆声响。
![]() 李嘉懿在分发“小信鸽”信件
角色转变点燃教育热情
初到乐至县的“兵荒马乱”,是从燃气灶蹿起的火苗开始的。“我不会用燃气,更不会烧热水,刚来的时候连洗澡都成了问题”。忆及那段日子,李嘉懿望向一旁正在批改作业的室友王嘉欣,是这位生活经验相对丰富的室友手把手教会她如何使用灶台,两人在反复试验中提升厨艺,在呛人的油烟里体味生活。
生活的难题很快被教育的热情所取代。支教期间,李嘉懿担任城西小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发现学生们在英语课本上的涂鸦后,她熬夜将英语课文改编成英文绘本,当看到用英文介绍的不同职业,学生们在课堂上畅谈长大后的梦想,这本融合卡通插画和顺口溜的绘本后来被“西部志愿汇”微信公众号报道。
“来到这里,我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比起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我希望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去年国家宪法日,李嘉懿组织学生开展“宪法飞行器大比拼”活动,并亲自设计制作了大型飞行器盘。在日常研支团的“小创客”启梦坊活动中,她带领学生做实验、逛线上博物馆,近期正计划带领学生线下参观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技博物馆,珍惜每一次让学生开阔视野的机会。
![]() 李嘉懿(中)与学生共绘国庆长画
春风快递与满天星光
新学期的某个清晨,李嘉懿裹着厚厚的羽绒服,站在乐至县东山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看着40多件崭新的棉衣穿在学生们身上,五彩斑斓的衣服映衬着冻得通红的脸庞,像新开的桃花般灿烂。那一刻,她想起寒假里比日常上课还要热闹的研支团线上群,成员们一条又一条地发送“爱心请帖”,架起连接天南海北的爱心桥梁。曾经开服装店的博主、在校就读的大学生……点滴爱心汇成汪洋大海,支教点在这个寒假变成了“爱心驿站”,三百多件衣物堆成小山,每一件都承载着陌生人邮寄来的暖意。“我们好像变身一群快递员”。这个春日,在川中盆底的晨雾中,在蜿蜒辗转的山路上,研支团队员们将这场公益活动命名为“春风快递”。
在“满天星”公益助学项目的家访过程中,曾经生长在城市的李嘉懿第一次近距离目睹了什么是“生活窘迫”和“家徒四壁”。在漏风的土坯房里,她见过孩子和唯一在世的奶奶相依为命,遇到孩子将木桌从昏暗的房屋搬到院子中写作业,看到一家两个孩子常年挤在不到一米宽的木床上睡觉。见此情境,她一边抹眼泪,一边掏出身上的现金悄悄塞给孩子,然后在返程的途中暗暗问自己“我能做什么,该怎么做”。
“如果说我们的能力很小,那么就用这很小的能力帮助足够多的人;如果说一年的时间很短,那么就用这一年的时间,完成足够多的事”。李嘉懿告诉记者,自研支团抵达服务地以来,时刻关注乡镇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先后开展十多次家访、资助活动,精准开展“满天星”公益助学、“新春送暖”“童‘伴’留守儿童关爱行”等活动,传递温暖、播撒希望。
![]() 研支团队员与孩子们共栽“怀恩”林
真实比完美更动人
3月29日午后,小航(化名)和同学们相约着来到李嘉懿和王嘉欣的宿舍门前,不等大家敲门,远远听到动静的李嘉懿已经将门敞开,招呼着大家进屋学习。半年多来,每逢周六,李嘉懿和王嘉欣坚持在宿舍给6名留守儿童义务辅导作业,简易的黑板加上一张不大的餐桌,构成了“一‘欣’一‘懿’小课堂”。
“作为研支团队长,我其实会有比较大的压力,会经常思考如何在接力传承中做出属于这一届研支团的特色”。新学期以来,李嘉懿和研支团队员们一起赴乐至县东山镇中心小学开展“春风快递”活动,前往东山镇童伴之家开展“学雷锋·送书香”留守儿童集体生日会活动,抵达乐至县良安镇开展“满天星”公益助学家访活动,至今已经在乐至县11个乡镇留下研支团的足迹。
“嘉懿老师,镜头要不要再往左点?”面对队员的询问,一向擅长宣传的李嘉懿笑着摇头。这种真实的力量,如今渗透在研支团的每个品牌活动中。“这里不需要响亮的口号,也不用刻意煽情的镜头。即便一个好的活动,好照片、好稿子必不可少,但真正能留下的,从来不是设计好的故事”。
如今,走在乐至县的街头,李嘉懿常被脆生生的“嘉懿老师好”包围。她也在实践中逐渐明白了“支教”的意义:是某天课间,黑板角落歪歪扭扭地写着“嘉懿老师,我们喜欢你”;是资助的孩子大老远看到她小跑着扑进她的怀里;是发新衣服时小姑娘把衣角攥得发皱、脸涨得通红;是家访时嬢嬢泛着泪光感谢大家的帮助。“教育不是瞬间的火花,而是持续的生长。我们可能看不到参天大树,但至少浇灌过破土而出的希望”。
前不久,学校选拔出了第27届研支团队员,李嘉懿在作分享时告诉学弟学妹们:“在支教的过程中,你看见的遗憾就是你应该做的,而做之后的结果并不重要,你做了才最重要。”
◎采访札记
东北姑娘李嘉懿的支教故事,像她设计的英文绘本一样,色彩明快又充满张力。从放弃名校保研到奔赴川中盆地,这个把青春“快递”到巴蜀大地的姑娘,正和伙伴们一起浇灌充满希望的春天。
在支教的课堂上,她将英语课变成职业启蒙课。孩子们在绘本里遇见宇航员、医生、教师等,眼里跳动着光。一本原创的英文绘本,让沉默的课堂涌起“长大后我想……”的声浪。而课堂之外,她变身传递爱心的“快递员”:和研支团伙伴们募集三百多件冬衣,翻山越岭送到孩子们手中;在漏风的土坯房里,她将身上的现金塞给生活窘迫的留守儿童。当被问及支教的意义,她坚定地回答:“我们可能看不见参天大树,但至少浇灌过破土而出的希望。”更加令记者动容的是,原本擅长宣传和渲染的她,却在记录支教日志的过程中,愈发坚信“真实比完美更动人”,并在巴蜀大地接续守望教育的持续生长。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