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向西部前行
02版:高校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903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9036期  下一期
青春向西部前行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慧 纪仁杰 涂新宇 发布日期:2025-04-02 11:36:48

  2月底,海拔4600米的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崔久乡遭遇了持续降雪12天的极端天气。寒风裹着碎雪在旷野上横冲直撞,发出凄厉的呜咽声,吹得人睁不开眼。乡党委副书记尤如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牧民的定居点走。他的眉毛和睫毛上结了一层冰霜,嘴唇冻得青紫,却仍坚持挨家挨户查看饲草储备。他掀开厚重的门帘钻进去,顾不上拍打身上的雪,先问:“草料还够吗,牦牛有没有冻伤?”说话时,他手指冻得通红,却仍一笔一画地记录着每户的短缺情况。

  作为淮南师范学院2014届西部计划志愿者,尤如俊11年前背着行囊从江淮平原奔赴雪域高原,从推广牛肝菌产业到重启闲置的酸奶加工厂,从打造“阳光洗澡房”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争取助学金,他用脚步丈量高原牧区,用创新解锁乡村致富密码,将青春深深扎根于西部热土。
  尤如俊的故事是淮南师范学院西部计划志愿者群体的生动写照。自2003年国家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来,学校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融入办学血脉,累计输送200余名优秀毕业生奔赴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响亮的口号在淮南师范学院已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

校党委书记阮爱民(中)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颁发证书
校党委书记阮爱民,党委副书记、院长程刚参加西部计划志愿者送行仪式

实干 以行动诠释担当
  2014年夏天,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朱灶恒背着心爱的吉他踏上了前往甘肃支教的漫长旅程。那是一片与江南截然不同的土地,高原的风裹挟着沙粒,教室的窗棂上结着薄霜,语言隔阂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让他在传授乐理知识时备感吃力。然而,每当他推开那扇通往音乐世界的大门,总有一群孩子早早地抱着课本,满怀期待地等候在那里。他们踮脚触碰琴键时发出的惊叹,合唱时虽然跑调却依然亮晶晶的眼神,像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直直地照进了朱灶恒的心里。如今,朱灶恒的琴声已在青海油田第四小学回荡了11个春秋。他说:“孩子们眼里的星光,值得被全世界看见。”
  像朱灶恒这样的故事,在淮南师范学院西部计划志愿者中不断上演。2016届法学专业毕业生龙航在我省巢湖市抗洪抢险中,与青年突击队并肩奋战,与突击队员共同守护堤坝安全;2018届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庄静深入西藏琼结县下水乡措杰村,通过系统整理当地口述历史,为藏族文化保护提供专业支持;2020届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李政睿在新疆昆玉市统计局工作期间,凭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其负责的统计项目连续两年获评自治区优秀案例。在乡村振兴一线,2023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王陈成帮助村民搭建电商平台,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2021届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许冬雨结合当地学情,开发出适合边疆孩子的实践教学模式;2024届园林专业毕业生程建雄则为《情系塞罕坝》巡演提供专业后勤保障,确保文化活动顺利开展。
  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从抢险救灾到文化传承,这些年轻人正在用所学所长服务西部发展。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青年既要有理想情怀,更要有专业本领,要以实干为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答卷。
 
朱灶恒(中)与表演学生合影

接力 用教育链接东西
  2019年秋天,淮南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的陈雪莲第一次踏上新疆和田的土地。教学中,当班长的阿卜都许库尔为她维持课堂秩序,娜菲莎把碗里的小萝卜舀给她,“小聪明”阿依夏轻轻拍她的后背,这个安徽姑娘的心被悄然融化。“这里真香!”她在支教日记里写道,“有机会我还会回来的。”
  一年后,毕业季的校园里,同学们纷纷奔向繁华都市,陈雪莲却收拾行囊,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重返新疆。这一次,她来到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皮山农场中学。在这里,她创造了“水果教学法”“舞蹈教学法”,用多媒体带学生们看山外的大海和非洲的草原;在这里,她回答着“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的疑问,见证学生立志考内高班的蜕变;也是在这里,她终于懂得,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生命的相互照亮——她教学生们数学,学生们教她用红柳枝编筐;她自诩是“光明使者”,却被学生们眼里的星光点亮前路。
  陈雪莲的故事是淮南师范学院20年支教长卷中的一页。2015年,该校积极响应中央和安徽省精准扶贫工作要求,正式启动顶岗支教项目,通过该项目将师范生培养与基层教育需求紧密结合。2021年,在取得全面脱贫的伟大胜利后,扶贫支教转向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师范生顶岗支教工作。至今,该校已派出17批1217名学子深入皖北乡村。2018年学校印发《淮南师范学院援疆支教工作管理办法》,正式启动援疆支教工作,志愿者们累计为和田六万名学生授课九万节。从我省寿县炎刘镇到新疆和田,从“扶贫支教”到“乡村振兴”,学校构建起贯穿四年的育人链条:将支教传统植入职业认知教育,把民族教学特色融入技能训练,用“双导师制”护航顶岗实践,以就业引导衔接西部计划。这种“浸润式”培养已催生2000余名学子投身西部教育,在校园里形成了独特的“西部热”。
  如今,那本手工册子一直放在陈雪莲的案头。泛黄的纸页上,学生们用杏核拼出安徽与新疆的轮廓,中间细细的红线蜿蜒相连。“老师,这是你走过的路”。这句稚嫩的留言道出了支教最动人的真谛——你以为自己只是匆匆过客,却早已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
 
陈雪莲(一排右一)与学生合影

扎根 把荒原变成绿洲
  “安徽可能不缺我一个本科生,但是这边可能真的就缺一个老师。水洼里有成千上万条小鱼,救不过来,但这条小鱼在乎,那条小鱼也在乎”。去年夏天,这位2022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后选择留下,通过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成为当地的一名中学教师。对于自己的选择,孙祥解释道,哪怕只是细微的影响,也能推动学生一点点改变。教案里的每道例题,球场边捡起的每颗石子,都是他扎根西部的印记。
  初到新疆皮山县时,离家4000千米的孤独感时常涌上孙祥心头,但同事们的关怀让他渐渐适应,甚至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安徽是我的根,皮山也是我的家。”他笑着说。

孙祥正在准备教学课件
 
  在西藏措美县,2023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倪良龙正埋头准备留藏考试。他的书页间夹着一朵风干的格桑花,花瓣上依稀可见藏文祝福——这是当地农户送给他的礼物。
  从父亲去世到考上大学的10年间,如果没有国家的资助,倪良龙或许早已中断学业。这份恩情,他一直铭记于心。随着在学校学习的深入,他越发了解到西部地区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当他得知措美县各个乡镇的教师稀缺,乡镇的学生只能在县里寄宿且半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情况时,内心深受触动。于是,他毅然决定留下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为西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个志愿者都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当我们在西部的风里相遇,便连成了整片原野”。倪良龙相信,只有扎根,才能把荒原变成绿洲。
  多年来,该校积极引导优秀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三次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称号。通过“广泛动员、按岗招募、择优录取、双向选择”模式开展西部计划招募工作,并为志愿者提供岗前培训、生活补助和职业发展指导,形成“招募——输送——成长”闭环;积极宣传动员,不断扩大西部计划招募影响力。利用团属新媒体平台开设“西部计划”“西部故事?学长学姐说”等专栏,举办“青年榜样讲堂”,邀请历届西部计划志愿者回校分享西部故事等。15年来,累计报名人数万余人,服务西部志愿者累计200余人,70%以上选择服务期满后续任。
  淮南师范学院校团委书记张晓艳表示,未来,淮南师范学院将继续深化西部计划招募工作,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通过开设西部就业专项辅导课程、建立西部就业校友联络机制等举措,为更多学子投身西部建设搭建平台、提供保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新时代青年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校团委为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送行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黄慧,通讯员纪仁杰、涂新宇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