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中函数思想的渗透 浅谈高中语文单元写作实践 和县羽毛画与劳动教育创新融合的实践探索
6版:教育家精神知与行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903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9033期  下一期
和县羽毛画与劳动教育创新融合的实践探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江伟 发布日期:2025-03-26 16:21:47

□和县历阳镇第三小学  江  伟

  和县羽毛画作为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和县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县羽毛画等传统手工艺传承面临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和县羽毛画与小学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通过实践案例和理论分析,探索其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一、家乡非遗文化与小学劳动教育的融合需求
  鉴于和县羽毛画等传统手工艺面临的传承危机,以及小学生对家乡非遗文化认知和兴趣减弱的现状,将家乡非遗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成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劳动教育,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家乡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增强对家乡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将和县羽毛画非遗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家乡非遗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与实践,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县羽毛画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加深对家乡非遗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他们还能在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羽毛画作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积极探索和创新这一融合路径,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家乡非遗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县羽毛画与劳动教育创新融合的具体路径与案例
  为实现和县羽毛画与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融合,不仅需要理论层面的深入探讨,更需要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成功案例作为支撑。以下是探索出的几条具体路径及相应案例分享:
  1.校本教材课程与项目式设计
  路径描述:学校将和县羽毛画纳入校本教材课程设计,采用项目式课程学习模式,让学生全程参与从构思、设计、选材、制作到展示的完整创作过程。
  案例分享:“羽绘家乡” 项目。在该项目中,学生需要以和县羽毛画的形式展现他们眼中的家乡美景或特色文化。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接着,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创作主题和设计方案。在选材环节,学生学会挑选和处理不同种类、颜色的羽毛。制作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和县羽毛画的基本技艺,还学会运用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创意。最后,通过班级黑板报和全校展板,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创作心得。
  2.技艺传承与文化体验
  路径描述:邀请和县羽毛画的传承人或专家来校开展技艺传授和文化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并结合实践活动,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案例分享:“非遗进课堂” 活动。活动邀请了和县羽毛画的代表性传承人黄老师来校授课。黄老师不仅展示了他的代表作品,还详细讲解了和县羽毛画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在互动环节,黄老师手把手教学生挑选羽毛、粘贴等基本技能。此外,黄老师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创作自己的作品。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和县羽毛画的制作技艺,更深刻感受到了家乡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3.跨学科融合与创新
  路径概述:在美术课程中融入和县羽毛画元素,并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构建跨学科的学习体系。该体系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县羽毛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同时提升他们的美术创作技能和综合素养。
  案例分享:“美术与历史文化的对话——和县羽毛画创作”。在这堂特色美术课上,杨老师以和县羽毛画为美术创作媒介,巧妙融合历史、语文等学科知识。首先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讲解和珍贵历史文物展示,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探索和县羽毛画在古代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和县羽毛画的技法,以美术创作形式再现历史故事或刻画历史人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羽毛材质的特性和表现手法,还需深入理解历史故事的情感色彩和人物形象,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美术技巧,还促进了历史文化知识的内化与运用。
  4.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路径描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开发和县羽毛画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直观的学习体验。
  案例分享:“VR和县羽毛画工坊” 项目。该项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360 度全景视角的和县羽毛画工坊环境。学生通过佩戴 VR设备进入工坊内部,亲身体验和县羽毛画的制作过程。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羽毛、颜色和工具进行创作,并实时查看自己的作品效果。此外,虚拟环境中还设有互动问答和技巧提示等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县羽毛画的制作技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在安全、便捷的环境中学习和县羽毛画制作技艺,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5.社区合作与资源共享
  路径描述:与社区内的文化机构、手工艺人、艺术家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和县羽毛画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案例分享:“社区艺术工坊” 活动。学校与社区内的艺术工坊合作,邀请工坊内的手工艺人担任和县羽毛画的指导老师。学生可以在课后或周末时间前往工坊参加和县羽毛画的学习和实践课程。同时,工坊内的艺术家和手工艺人还为学生提供创作指导和作品点评,帮助他们提升创作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在专业指导下学习和县羽毛画制作技艺,还能与社区内的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建立联系,拓宽自己的视野和人脉。
  总之,和县羽毛画与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融合,既有助于家乡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学校将在小学劳动教育领域积极探索更多元、更创新的教育模式,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