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共情理念下师幼互动的实践与思考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谷华娟 发布日期:2025-03-26 16:13:26 |
教育观察 □当涂县姑孰幼儿总园实验幼儿园 谷华娟
在我县2020年秋季举办的国培活动中,笔者初次邂逅并深刻理解了“共情”这一概念。共情是一种设身处地能从对方立场出发进行思考的能力,它能帮助教师细腻地体会幼儿的情绪,理解幼儿的感受,进而快速在教师与幼儿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共情理念,提炼为“停、看、听、说、做”五大步骤,助力师幼有效互动。
一、停——觉察幼儿的情绪
共情的起始关键在于“停”。当教师敏锐察觉幼儿情绪波动时,需立刻暂停手中事务,迅速与幼儿建立共情连接,采取恰当教育措施平息情绪风波。
有一回,班级里的泽泽和凯凯为一个玩具争得不可开交。泽泽坚持是自己先拿到玩具的,凯凯则坚称自己先开始玩的,两人的争论声越来越大,传入正在制作第二天集体教学活动玩教具的笔者的耳中。彼时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但笔者深知幼儿的情绪已经处于激动状态。于是,笔者马上停下手中工作,上前了解情况。经询问,原来是泽泽先玩玩具,中途去洗手间时,凯凯以为玩具无人玩便拿了起来。在笔者的及时调解下,两人误会消除,重归于好。
这次经历让笔者深刻认识到,在幼儿遇到难题时,教师迅速停下其他活动,给予即时关注与支持极为重要。若当时笔者未及时停下工作与他们沟通共情,这场小争执可能会升级,影响幼儿间的友谊及班级和谐氛围。因此,教育者需时刻保持警觉,随时准备为幼儿提供帮助。
二、看——观察幼儿的行为
共情的第二步是“看”,即仔细观察幼儿行为及其背后隐藏的情绪,透过表象深入幼儿内心世界。
在一次散步活动中,乔乔被小朋友告状说摘了黄瓜小花。笔者注意到她紧紧攥着小花,脸因紧张和不安涨得通红。此时,笔者想起伍教授在书中提到的观点避免死盯着幼儿,以免给幼儿造成压迫感影响沟通。于是,笔者放缓脚步,弯腰用温和理解的眼神看着她,传递出 “别怕,你可以告诉我真相” 的信息。在笔者的鼓励下,乔乔解释是风吹花落,她捡起花想保护它,小朋友没看到捡花过程,误以为是她摘的。
这场误会的及时解除让笔者明白,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表象。教育者要静下心,耐心观察幼儿表情、动作细节,从细微处分辨事情真相,切勿急于下结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进幼儿内心,建立深厚情感连接。
三、听——倾听幼儿的表达
共情的第三步核心是“听”。教师不仅要深刻感受儿童情绪,更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充分认可和理解他们的情绪。
阳光午后,小朋友们欢快玩耍,小雅却独自坐在角落,抱着破旧布娃娃,眼眶泛红。笔者走近轻声询问,起初小雅低头不语,在笔者的耐心关怀下,她敞开心扉:“我的娃娃坏了,妈妈说不能再给我买新的了。”笔者坐下来专注倾听,轻轻抚摸她的背给予安慰。听完,笔者先认可她的感受:“失去心爱的玩具,你一定很难过,我完全理解你的心情。”这样的回应让小雅感受到理解和共鸣。随后,我们探讨修复娃娃的方法并一起尝试,小雅眼中重新焕发光彩。在这过程中,小雅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更感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
这次经历让我们关系更紧密,也让小雅学会在困难时勇敢表达感受、主动寻求帮助。这就是倾听与共情的力量,能温暖幼儿心灵,激发内在潜能,让他们成长得更自信坚强。
四、说——回应幼儿的情绪
共情的第四步要点是“说”,即通过恰当语言积极回应幼儿情绪和内心想法,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
绘画课上,小杰因画不出想象中的画面而焦躁不安,甚至摔画笔。笔者走近轻声说:“小杰,我看到你有些烦躁,是不是因为画不出心中的画面?” 他点头后,笔者继续说:“画画有时很难,心里的想法不一定能完全表达出来。但每次尝试都是进步,即便画得没想象中好,也是努力的结果。”听到这话,小杰眼神柔和,放下画笔。笔者通过语言回应,帮助小杰平复情绪并鼓励他继续尝试。
小杰的事例体现了语言共情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当小杰因绘画受挫焦躁时,笔者通过观察捕捉其情绪变化,用温柔理解的语言回应。这不仅让小杰感受到理解接纳,还帮助他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得到理解支持后,小杰以更积极心态面对绘画挑战。语言共情能帮助幼儿认识理解自己的情绪,增强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健康成长,同时加深师生情感联系,为教育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五、做——接纳幼儿的需求
共情的第五步重心是“做”,即通过实际行动回应幼儿情感需求。幼儿悲伤时,一个紧紧的拥抱如阳光穿透阴霾给予安慰;愤怒时,适时握住他们的小手,像灭火器平息情绪风暴,避免冲动行为。这些肢体语言搭建起成人与幼儿理解关爱的桥梁。
幼儿园里,豆豆因遗失心爱的玩具汽车陷入悲伤,独自在角落哭泣,拒绝交流。笔者轻轻走近,蹲下,用温柔目光对视,轻声说:“豆豆,我能感受到你现在的难过,玩具汽车对你很重要,是你的好朋友,对吧?”随后给了他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拥抱。此时,笔者没有急于找解决办法或强迫他停止哭泣,只是静静陪伴,用行动表明理解他的感受,愿意与他共担悲伤。几分钟后,豆豆情绪平复,抬头看向笔者,眼中有了信任。笔者接着用情感回应说:“失去心爱的东西很心痛,心情像天气有阴晴圆缺。现在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让心情重新晴朗起来?”豆豆感受到关心与理解,情绪恢复正常,很快重新加入游戏,脸上绽放出欢快笑容。
这一事例再次证明,对幼儿而言,成人的一个眼神、一个拥抱是治愈负面情绪的良药。通过实际行动,幼儿能感受到支持与爱护,从而更有勇气面对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在将共情理念融入师幼互动的实践探索中,笔者深切体会到这不仅是教育技巧的革新,更是教育情感的升华。通过实践,我们见证了共情像桥梁连接师幼心灵,让教育充满温暖与理解。但共情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持续自我反思与情感投入。未来,笔者将继续深化共情理念在师幼互动中的应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共情策略,在幼儿心中播撒更多爱与理解的种子,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广阔天空。
本文系马鞍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共情理念视域下提升师幼互动质量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MJG24128。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