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张书喜:探寻教育的诗与远方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婉 吴雄峰 发布日期:2025-03-26 16:08:40 |
校长之道 编前语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鼓励支持教育家精神研究,宣传优秀教师典型,交流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中各地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本刊特开展“教育家精神知与行”宣传活动。本期“校长之道”,我们对话宣城市名校长,宣城市第九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书喜,聆听他的教育理念,感受他的教育智慧。
□刘婉 吴雄峰
![]() 张书喜,高级教师,宣城市第九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先后获宣城市名校长、市青年骨干教师、市“师德标兵”、市“电化教育优秀工作者”、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区课改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所设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案例荣获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典型案例。
在宣城市教育版图中,有一所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学校——宣城市第九小学(以下简称宣城九小),从2017年创办至今,短短八年时间,已经在宣城基础教育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了一面熠熠生辉的旗帜。而在这所学校飞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一位富有远见和魄力的领路人——张书喜。
从初入宣城九小时面对的艰难困境,到如今学校的蓬勃发展,张书喜一路披荆斩棘,以狠抓教研为利刃,以团队建设为基石,以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为画笔,绘制出一幅教育发展的壮丽画卷。他用其独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管理模式,引领宣城九小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破浪前行,持续书写着属于这所学校的辉煌篇章。
初心如磐 勇挑教育重担
“在漫长的求学之路上,我很幸运,遇到太多优秀的老师,他们总是维护着一个个脆弱敏感又过分自尊的心灵,他们让我看到了‘教师’这个职业最神圣的模样。”谈及与教育的结缘,张书喜的眼神中充满温暖与敬意,求学路上老师的言传身教,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我想要成为你”的种子。
1992年,从宣城师范毕业的张书喜,怀揣着对教育的满腔热忱,踏入了宣州区双溪镇的一所偏远村小——隆兴小学,开启了他的教育初体验。彼时的隆兴小学,地处偏远,交通极为不便,条件异常艰苦,尤其是雨雪天气,从机耕路前往学校的那段土路,成为了张书喜每日通勤的一大挑战。泥土的黏性极强,常常卡入自行车的挡泥板,导致车轮无法转动,他只能无奈地扛着自行车艰难前行。然而,艰苦的环境并未消磨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投身教育的决心。
两年半后,张书喜调到双桥中心小学任教(后该校更名为宣城市第十小学)。2006年1月,他调入宣城市实验小学,2007年10月底调入宣城市第五小学任副校长,在这里张书喜一干就是九年。九年时间里,他尽职尽责,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内部管理工作,见证并推动了宣城市第五小学的蓬勃发展。2016年10月,他调入宣城市第二小学任副校长,并负责筹建宣城九小。
2017年7月,宣城九小批准设立,8月2日,他被任命为宣城九小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同年9月,宣城九小开始开班办学。2018年,宣城市第九小学正式建成,张书喜也接过校长这一重任,此时的他,心中既有对新学校发展的无限憧憬,也深知前路布满挑战。
理念先行 构筑新校蓝图
宣城九小从一张白纸起步,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全体师生的心血和汗水。“作为新建学校,万事皆需从零开始,我深感责任重大,却也满怀信心。我们明白,要在教育之林立足并实现长远发展,独特的办学理念与坚定的教育信念不可或缺。我始终坚信,一支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一群勤奋进取的学生,足以铸就一所优秀学校。” 回首往昔,张书喜感慨万千。
在张书喜的主导下,自建校伊始,宣城九小就确立了“传承炎黄千古文明,开启九小美好未来”的办学思想,秉持“充分发展,幸福绽放”的办学理念。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崇与传承,更将学生置于教育核心,彰显出对学生全面发展矢志不渝的追求。“我们极为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开设特色课程、举办文化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张书喜说道。
在办学理念落地的同时,张书喜也在校内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并从细微处着手。校徽设计匠心独运,将校训精神巧妙融入其中;校歌《梦想起飞的地方》旋律悠扬,与办学理念相得益彰,于无声处润泽着学生的心灵。学校还以“和而不同 智圆行方”的校训为指引,精心打造 “四节”——礼仪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同时积极构建数字校园、科研校园等特色项目,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深度挖掘、激发学生潜能。
对于师生成长,张书喜有着明确要求。他期望教师“博学、慈爱、知人、善教”,鼓励学生“勤学、有恒、深思、求新”,以此共同营造“明理、厚德、求真、致远”的优良校风。在他的引领下,宣城九小成果斐然,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先后获“全国篮球特色学校”“安徽省先进教育工作集体”“安徽省优秀少先大队集体”“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等多项荣誉。
“这些荣誉是对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认可,更是对我们教育理念的肯定。”谈及这些成绩,张书喜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他深知,荣誉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每一位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的教师和积极进取的同学。
凭借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扎实的工作作风,宣城市第九小学在短短数年间便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佳绩。这份荣耀,无疑是对张书喜及其团队的最佳褒奖与强劲激励,也为学校未来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精细管理 锻造优质师资
新创办的宣城九小面临着重重挑战,其中师资配备、教师能力提升、团队建设,以及优良风气形成最为棘手。为破解师资难题,张书喜一方面广纳贤才,多方争取优秀教师加入;另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聘非在编教师,严格筛选,为教师队伍注入活力。年轻教师虽活力足、有热忱、善创新,但经验和教学理论欠缺。他深知若引导不善会影响其成长,所以将狠抓教研作为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师资水平的关键举措。
因此,学校构建了完善的教研体系,设立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等教研组,语文和数学组还细分低年段与中高年段备课组。每学期初,张书喜都会亲自参与教研组长会议,与大家共商教研重点,明确各教研组职责。教研活动开展时,学校行政分组助力,保障活动顺利推进。
“每年9月学校迎来新教师,我们会推行师徒结对模式。邀请教学经验丰富、水平高的教师担任师傅,举行庄重的结对仪式,明确师徒双方责任义务,借助教学竞赛等方式进行评估,保障助力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性与持续性。”张书喜介绍道,“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我们制订了系统的培训计划。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学科带头人到校开展讲座与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以此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学水平。”
在张书喜与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学校教研成果丰硕。教师们在各级竞赛中表现优异,5人斩获国家级赛课一等奖,9人荣获省级优质课比赛一、二等奖,多位教师获评宣城市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这些成绩彰显了教师专业素养,也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宣城九小在教育之路上稳步迈进。
东湖扬帆 开启教育新航
如今的宣城市第九小学已然发展壮大,坐拥本部与东湖两大校区。本部校区占地25002平方米,29个班级书声琅琅,1545名学生朝气蓬勃,86位教师辛勤耕耘;东湖校区占地35700平方米,一至五年级共34个班级秩序井然,1816名学生活力四射,102位教师倾囊相授。
回首职业生涯,张书喜最为自豪的瞬间,当属东湖校区的拔地而起。“看着那片空旷之地,一步步蜕变成为满溢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心中的成就感难以言表。”回忆起东湖校区的建设历程,张书喜眼中熠熠生辉。2020年9月,东湖校区尚是一片荒芜,张书喜便与团队开启了对这座校园未来的精心擘画。他们深知,这不仅是一座学校的建设工程,更是一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实践。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座兼具现代风尚与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张书喜介绍道。为此,他们特邀专业设计师,深度融合宣城文化特色,对校园的每一处细节精雕细琢。从古朴庄重的校门到错落有致的教学楼,从活力满满的操场到静谧雅致的花园,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一幅诗意流淌的美丽画卷。
建设之路,荆棘丛生,张书喜与团队遭遇了重重困难与挑战。然而,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们披荆斩棘,逐个攻克难关。终于,在2021年8月,东湖校区如期竣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相得益彰,一经亮相,便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东湖校区的建成,凝聚着团队的心血,是我们为教育事业呈上的一份答卷。”张书喜感慨万千,“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部校区深挖‘文房四宝’文化精髓,东湖校区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承阵地与宣州历史名人文化传播平台。”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言:“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这句话,仿佛是对张书喜教育生涯的精准注脚。“教育,乃国之根基,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与民族的希望曙光。”他坚定地说,“我将与宣城九小的所有同仁继续并肩作战,怀揣匠心精神,追逐教育梦想,奋力开创教育事业的崭新篇章!”
![]() 张书喜与学生共读
![]() 张书喜和学生们在一起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