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有汗 眼里有光 “研学马鞍山”擘画新蓝图 “团”递温暖 爱心义卖 图片新闻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课程思政的探索
07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903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9030期  下一期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课程思政的探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光 发布日期:2025-03-19 10:28:56

□含山电子工程学校  赵  光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思政教育不仅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更是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有效渗透思政教育,成为当前中职教育的重要议题。
  一、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紧密联系
  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思政教育则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为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企业不仅提供实践场所,还为思政教育提供现实素材。例如,机械制造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会计课程中强调诚信意识,电子商务课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等。通过校企合作,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专业课程渗透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中职学生群体呈现出年龄小、学习意愿不强、自律意识淡薄、易受不良环境影响等特点;其次是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部分教师未能将理论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再次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学生顶岗实习时间长,企业重技能轻思想教育,导致思政教育流于形式。最后是课程地位和教师能力有待提高,思政课程在部分学校中地位不高,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有限。
  三、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渗透的策略
  强化教师育德意识与能力。通过专题讲座、思政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思政素养,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培训,增强教师对行业需求的理解。
  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梳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校企合作项目,融入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结合企业实际案例进行思政教育。
  加强校企合作,优化思政教育。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思政教育的地位。企业选派优秀员工担任兼职思政导师,参与学生实习指导和思政教育。共同建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通过企业参观、实习、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政知识。
  四、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
  多样化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注重实践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思政知识。
  构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思政素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以及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和效果。通过评价体系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思政教育策略。
  五、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全面开放的培养环境。建立健全“学校主导、企业指导、行业督导”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既有理论深度,又紧贴实际需求。构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共同考核”的长效机制,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双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校企在课程思政实施中的各自优势。
  在前期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教师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始终将思政元素贯穿其中,确保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得以落实。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还为企业输送了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渗透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强化教师育德意识与能力、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构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以及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政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更多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