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凡处见伟大 书法作品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不平凡的生命追寻 把根留住
08版:青春文字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902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5年03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9029期  下一期
把根留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钱雨洁 发布日期:2025-03-17 10:21:32

□2023级中药(1)班  钱雨洁

       辅导教师  周  云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席慕蓉——《乡愁》

  年前,学校给我们发了一本寒假读物——费孝通所著的《乡土中国》。书中探讨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秩序、权力关系、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其中,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这一部分内容让我颇有感触。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这些年亲历乡土文化的变迁,既有惊喜,又有惆怅。我的家乡太和,这座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县城,承载着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然而,伴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片土地上的乡土文化也在悄然发生着变迁。
  从“旧时农忙乐”到“今时机器鸣”。曾经,太和的乡村弥漫着浓郁的农耕气息。晨曦微露,勤劳的父辈们便扛着锄头走向田间,在一块块肥沃的土地上播种希望。他们遵循着节气的规律,春种秋收,年复一年,感受着四季更替和生命轮回。那时候,邻里之间相互帮忙,农忙时节,田野里回荡着大人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而如今,农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大型机械取代了手工劳作,效率提高的同时,那种传统农耕农忙中的“人情味”也在渐渐淡去。     
  从“民俗欢腾闹乡城”到“门前冷落鞍马稀”,传统的民俗活动曾宛如璀璨明珠,是太和乡土文化的瑰宝。每逢佳节,那热闹非凡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舞龙舞狮的队伍威风凛凛,矫健的身姿在欢腾雀跃中展现出无尽的活力与激情。栩栩如生的巨龙,仿佛要挣脱束缚、直冲云霄;威武的狮子,时而昂首阔步,时而嬉戏打闹,动作灵动有力。精彩的高跷表演更是令人叫绝,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扮相各异,或诙谐幽默,或端庄秀丽,脚踩高高的木跷,却如履平地,身姿轻盈而又稳健。还有那独具特色的太和清音,悠扬的曲调或激昂、或低回,仿佛穿透岁月的重重帷幕,轻轻诉说着往昔。然而,那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已渐去渐远。
  从“黛瓦石板村韵浓”到“村屋同构失乡风”。曾经,乡村建筑充满了地域特色,青砖黛瓦的四合院,古朴的石板路,见证着岁月的沧桑。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式楼房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风格占据了主导,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老建筑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沉浸在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变迁的感慨中。变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既要珍视过去的传统,也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未来的变化。
  大年初六,炮仗声声,复工复产,我迫切想要出去吃碗板面。那家板面老店热闹非凡,顾客们三五成群围坐在桌旁,即将外出的人将打包好的板面一箱箱塞进车子后备厢,他们带着对乡土味道的眷恋,即将奔赴远方。这一碗碗板面只是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国人对乡土情怀的执着坚守。远在天山外,仍恋故乡水,无论天涯海角,那份乡土情怀永远不会磨灭,因为,乡土是我们永远的依靠,乡土在,根就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