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鲜活”起来 论国测导向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构 优化家校沟通机制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7版:教育家精神知与行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902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5年02月2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9021期  下一期
让朗读“鲜活”起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叶知 发布日期:2025-02-26 15:07:05

□合肥市淝河小学  叶  知

  如今,朗读在小学阶段已形成常态化教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各学段都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悟文本的含义,而在实际的家常课里,朗读教学却是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如何将朗读指导真正融合在教学里呢?
  一、在吐字归音上重视初读
  (一)游戏式跟读
  朱熹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平时的朗读指导中,“读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语音语调需要在初读时予以纠正。低段学生年龄较小,部分学生受到地方方言影响,容易出现吐字不清的情况。如,读三声时声音短促未读满,儿化音过渡生硬等问题,这时,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游戏式跟读方法。
  (二)隐藏式范读
  教师在教授新课文时,根据难易程度,往往进行范读。范读很高效,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但久而久之,容易剥夺学生初识文章的体验感。教师像舞台中的演说家,同学们则成了观众,这么一来容易和文本产生距离。其实利用好当天的晨读课是不错的选择。将当天需要学习的课文在晨读时布置下去,不齐读,自由读。给学生试错的机会。朗读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有意无意跟着大家“插播”范读。学生虽在自由读,但耳朵却是“三心二意”的,会竖起耳朵听教师读的音是怎样的,进而解决常见的读音问题。
  二、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语文教学中不乏有朗读难度高的课文,例如古诗、小古文。学生在初读中,并不能顺利达到第二阶段“流利”的目标,这就需要注意另一方面: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只有渗透自己的理解,明白语言的逻辑、节奏,才能够在声音中恰当地表现出来。
  在教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学生容易把“七八个星天外”,读成“七八个/星天外”,这其实是平时朗读中的习惯,此时可以引导学生留意下一句“两三点雨山前”放在一起对比观察,利用古诗的对仗特点,再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得到,这两句诗的含义是天边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淅沥的小雨,而将“星天外”“雨山前”放在一起读明显不合诗意。
  三、在朗读技巧上培养速读
  (一)“慢”就是“快”
  读准字音的第二个阶段,便是读流利。“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要想达到含义的自然习得,必然要经历读的过程。不仅要读,还要花时间、花精力认真地读。读流利需要时间,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朗读仅仅占有很少的时间,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循序渐进的思考,无形中减少了朗读的训练。语感是需要浸泡的,缺少了朗读,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大打折扣。因此,首先要给学生充裕的朗读时间,课上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情,安排每堂课的朗读时间。其实,“慢”就是“快”,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培养意群意识
  朗读时眼嘴要协调,即眼睛要比嘴巴快,当读到第一句时,眼睛快速扫到第二句,这里要培养一种意群意识,预先在心里把句子按意思和结构划分出各个成分,从而在最短的时间里,打好心稿,自然产生语音连读的现象,达成“读流利”的教学目标。
  四、在想象中指导精读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朗读,有的课文美妙生动,有的课文含蓄内敛,声音会给文字插上美丽的翅膀,在想象中朗读也会给学生留下美妙的感知。因此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想象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教授《桥》这篇课文,小说中一开始便交代了山洪暴发的场景。“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以及“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短短的几句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写出了雨水之大、来势之猛。但对于身处城市的学生来说,这种场景是有距离感的,很难走进主人公所处的年代,因此,播放音乐,教师进行范读,启发学生沉浸在紧张的气氛当中。接着,让学生找出全文有关洪水的语句,同桌互读,想象突如其来的画面。随后,对“舔着腰”“狞笑”这几个重点词进行剖析。最后再次回到文中重点读,把握文章含义。在想象画面中给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引,给学生搭梯子,让他们加深理解,朗读才能更加饱满。
  五、在情感浸润中润色朗读。
  (一)“临摹”式朗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阶段朗读的最高要求,然而,“有感情”是一个较复杂的概念,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在书法练习中,最好的是先临帖。临摹讲究先“形似”再“神似”,最后到“不似”。追求的是神态气度的表现。其实,朗读训练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强调“声同”,就是力求在声音上接近,好比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后,学生的跟读。接着为“意同”,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追求的是声音上的具有自己特点的朗读。最后,“不同”。专注于作品本身,朗读者和作者的作品进行了内在的契合,即使不同的人音色有所不同,也能演绎出作品的魅力。
  (二)“追溯”式朗读
  当然,小学阶段的朗读指导,无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声音识别度高的朗读者,但作为教师来说,我们可以做的是启发学生向课程目标上迈进。比如,朗读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揉造作的腔调。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人间烟火,教授低段学生的教师可以调整语气,用适合的语言传递诗文信息,力求让学生感受。教书高段学生的教师可以给学生以感染力,利用本身对诗的热爱,感染学生。即便教师的朗读水平有限,也可以为学生搭一座与作品共情的桥梁。这样越过课堂,直入心灵,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更加透彻。有了人文素养背景的支撑,“有感情地朗读”自然就体现出来,要比许多朗读技巧来得真实得多。
  因此,读是让他们感受,品是在充盈情感。从“其义自见”到读得尽兴,读得开心,读得有所悟,还需要教师做更多的探索与努力。在朗读教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能够做的不仅是在课堂中落实朗读指导,更应该通过朗读让学生喜欢声音,喜欢文字,喜欢演绎。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