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乡村振兴路 返乡创业十三载 越干越精彩 从“不得不”到“还好有你在” 在乡村沃野上逐梦 扎根基层 分享技术 “海归”硕士子承父业 回归乡土 贡献家乡
11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901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9010期  下一期
回归乡土 贡献家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理想 徐徐等 发布日期:2024-12-30 12:04:12

安徽省十佳青年先锋  王六月

回归乡土 贡献家乡
  大学毕业后怀揣着对家乡水土的眷恋和对现代农业的兴趣,我决定返乡创业,承包了家门口1400亩农田种植水稻,自此开始了与乡村振兴大舞台的不解之缘。
  回首往事,我收获颇丰、感慨良多。我在2014年进入村两委班子,先后荣获“安徽省十佳青年先锋”“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安徽省百名农村产业带头人”“怀宁县劳动模范”“怀宁好人”等称号。作为平山镇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我不断创新思路,探索如何能将亩产提高、如何延伸产品产业链、如何提升产品附加值,解决经济发展这一乡村振兴中的重大难题。
  在工作之余,我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推广现代农业综合种养技术,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指导村民开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通过实施“三推三控”“侧耕施肥”“订单式”发展模式,服务超过1万亩耕地,带动周边发展稻渔综合种养3200余亩。合作社的服务范围覆盖平山镇及周边乡镇,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便利,也为本村带来了超4万元的净收入。每每提到这里,心中充满了自豪。
  在今年基层工作开展过程中,我积极履行村干部职责,以党建带团建,协助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工作。特别是在走访慰问“五保”老人、退役军人、留守儿童及经济困难家庭的工作中,我努力联合平山镇商会、团委、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退役军人事务站、妇联等,共同为需要帮助的村民送去了温暖。
 
□本版稿件由蒋理想、凌娜、周亮,本报记者徐徐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