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聚一堂 共叙徽风皖韵 肩负责任担当 讲好美丽中国故事 “不一young”的濉溪青年街区 让青春与非遗同行 凝聚青春力量 唱响百年非遗青阳腔 与“青”同行 共绘文旅华章 举起非遗传承接力棒
07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901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9010期  下一期
凝聚青春力量 唱响百年非遗青阳腔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高莹 发布日期:2024-12-30 11:40:08

□青阳腔市级传承人  高  莹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回顾2024年,一路走来有困难、有挑战,但我们始终坚守初心、勇于创新。这一年来,我带领池州市徽之韵青阳腔剧团围绕传承、传播、发展三条主线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做好传承保护,唱好戏、育好人。一年来,我们累计完成了青阳腔濒危剧种演出任务100场,参与非遗展演17场,开展传承实践活动12批次。青阳腔传统剧目《送饭》成功入选文旅部复排计划。
  助力传播推广,让非遗“走出去”。青阳腔博物馆先后荣获“安徽省首批类博物馆名录”“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池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称号,累计开展活动152场,惠及4.5万余人。承担30场政务性接待演出,助力推动戏曲进校园5场。
  赋能文旅融合,把游客“引进来”。我们围绕“非遗遇见文创”这一主题,打造沉浸式打卡展区,研发戏曲脸谱、卡通形象等文创产品;不断强化文化服务供给,改造青阳腔博物馆,探索“非遗+旅游”模式,丰富文化市场供给。并且,我们也在不断尝试结合时代特色和本地文化进行创新,于今年完成了《田家有杏不需梅》创排,编排《误入百花庭》等新戏。
  展望2025,我们将继续在文创产品开发、文艺精品打造、特色题材挖掘上凝心聚力,不断创新,争取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