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唱响文旅融合“四季歌”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璐 发布日期:2024-12-30 11:31:06 |
这一年,我们记录着安徽各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青滋味”:我们看见,百年非遗开直播、绘文创、拥抱新青年,走向“云端”舞台唱响非遗大戏;我们看见,青年学子学唱戏、剪窗花、做调研,扎根乡土深处“盘活”非遗文化。这一年,我们追随着安徽各地的文旅坐标,描绘着各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倾听着各地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四季歌”。 春日,看百年非遗解锁文化传承“青”密码。我们聚焦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讲述非遗文化主动拥抱新兴平台、走进青年群体的故事,4月12日,5版刊载《老剧团唱出“青滋味”》,看怀宁县黄梅戏剧团主动走向直播平台,让传统戏曲频频“出圈”“破圈”,开拓戏曲发展传播新路,唱出年轻演员的发展新机。6月14日,8版刊载《“青年夜校”学艺》,关注团定远县委“青年之家·青年夜校”公益品牌项目的皮影戏非遗课程。近年来,各地共青团发挥“青年之家”作用,积极举办夜校为青年服务,主动引入非遗课程,带动百年非遗拥抱青年群体。
夏日,看高校学子扛起文化传承“青”旗帜。我们跟随大学生暑期实践的脚步,讲述青年群体走进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文化,带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故事。8月9日, 8版刊载《大学生“盘活”濒危剧种》,讲述蚌埠医科大学“安徽省濒危剧种花鼓戏剧目实践工作坊”传承、保护、创新卫调花鼓戏,荣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的故事。9月4日,本报关注到安徽师范大学的暑期实践,3版刊载《青春接力 古老非遗焕发新活力》,讲述安徽师范大学597支团队、1.1万余名学生在实践中挖掘非遗精神,创新非遗传承新形式,他们通过走访调研、专业实践和爱心支教等方式给非遗注入了青年新力量。
秋日,看总书记指明安徽文旅融合发展“青”篇章。10月,我们倾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特别推出《人生能有几回搏 青春不搏待何时》专刊,跟随总书记的脚步,听“六尺巷里讲人文,科学城中谈科创”,呼吁全省共青团组织引领广大团员青年牢记殷殷嘱托,以昂扬斗志和蓬勃姿态奋起搏击、建功立业,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冬日,看各地文旅融合擦亮徽风皖韵“青”名片。我们持续关注着青年与非遗“双向奔赴”。11月22日,我们来到颍上县,5版刊载《颍上青年创新传承剪纸技艺》,聚焦非遗剪纸传承人、颍上实验幼儿园园长李明莉传承非遗二十载的事迹,我们看见,历史的文脉从她手中流淌,剪纸在她手里传承、发扬。11月29日,我们走进青阳县,5版刊载《青春唱响青阳腔》,谱写着一代代年轻演员成长、传承、发扬青阳腔的故事,我们看见,文化发展要适应时代特性,完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在青年,希望在青年。12月,我们奔赴濉溪县,6版刊载《“老城里”来了“新青年”》,记录着濉溪县青年发展型县域的建设成果,我们看见,青年就业创业、教育、理论提升、文旅消费在“濉溪古城”融合发展,热门“出圈”,成为了“不一young”的青年街区,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更有为。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广大青年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他们定能乘着文旅市场强劲复苏的春风大有作为。2025年,我们将拿出更多的版面,有主题地策划一些专版、专刊,为文旅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本版稿件由本报见习记者陈璐采写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