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兴皖风帆劲
04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901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9010期  下一期
科创兴皖风帆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榕娟 发布日期:2024-12-30 11:05:48

  编者按  岁末寒冬,2024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在合肥市开幕。今年是这个全国量子领域技术交流、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的头部盛会在安徽举办的第四年。创新成果展区,一个个科技感十足的展品让人目不暇接。

  一场盛会,折射出安徽在科技与产业变革的赛道上奔跑的决心。在安徽这片“创新沃土”上,挂牌组建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墨子号”“人造太阳”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瞩目,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独树一帜,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安徽的“科创成绩单”愈发闪亮。
  笔尖记录时代,镜头见证发展。过去这一年,本报一如既往将目光聚焦在科技创新领域,纸笔为媒,讲好安徽“新”故事,报道科创“新”青年,为我省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鼓与呼。
这一年 科研氛围浓厚劲儿十足
  2024年1月22日,安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这是“新质生产力”一词在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为各市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3月中旬,由团合肥市委指导、合肥市青年创新创业协会主办的“塑造青年向‘新’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合肥市创新创业青年交流会在肥举办,本报适时推出《向新而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会场声音传向场外,更多青年企业家共探发展新路径。五四前夕,本报隆重推出《青春向新》专刊,用24个版篇幅集中展示我省共青团在新征程上的科技发力,以及行业领域上涌现出来的新青年,如《谷俊丽:让中国智能车跑向全世界》《林建华:实践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在安徽这片“创新沃土”上,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青年科研报国的劲头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为厚植科创基因,我省各级团组织主动作为,结合实际打好“创新牌”,提升创新活跃度,如《淮南市构筑青年科技人才新方阵》《“永不落幕的挑战杯”青年科技创新阵地揭牌》《阜阳市首家少年科学院揭牌》,每一篇稿件都是对创新主体的培育,青年干事创业的平台日渐宽广。
这一年 科技赋能活动蓬勃开展
  2024年12月,由团省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4年安徽省“青年专家(博士)科技助农服务团”总结交流活动在安徽农业大学举办,持续近一年的科技助农活动暂时画上了句号。其间,本报持续跟访,推出一篇篇报道,从5月《我省启动青年专家(博士)科技助农服务活动》到8月《安徽理工大学百名博士进百企》;从10月《村里来了博士团》到11月《科技助农为草莓施肥》;科技助农活动蓬勃开展,青年博士们将一项项科技成果送进革命老区,送进田间地头,送进企业车间。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滨湖科学城察看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同现场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时指出:“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研工作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要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为建设科技强国奉献才智、写下精彩篇章。”
  人生能有几回搏?这是总书记在合肥滨湖科学城发出的总动员令,源于科研且不限于科研,为各行各业再次吹响奋斗号角。10月25日,本报精心策划,隆重推出《人生能有几回搏 青春不搏待何时》专刊,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EAST大科学装置内真空室电源系统负责人陈晓娇讲述《不讨不要 搏出EAST关键技术》,听安徽创新馆展览展示专员、“金牌讲解员”马艳分享《讲好创新故事 传播科创成果》,跟随共青团十九大代表、凤阳县小岗村团委书记袁肖走进小岗村,感受《传承改革基因 不断开拓新产业》。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各类科创活动蓬勃开展,安徽创新活跃度攀升不止。
这一年 科创成果转换源源不断
  推进现代化建设,要靠科技强国、产业强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能更好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回首2024年,我省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交出了一份亮丽的“创新答卷”。
  翻开8月23日报纸,跟随稿件《安徽创新的四年答卷》,科技兴皖的答卷徐徐展开: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2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从2020年底的8559家提升至1.9万家,总量居全国第8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2%,支撑产业作用明显。同时一大批令人惊叹的原创性重大成果喷涌而出: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刷新世界纪录;“天都”双星成功发射,在我国首次实现月球轨道双星编队飞行………沉甸甸、亮闪闪,这份“答卷”含金量十足。
  加快科技成果转换的不止在企业车间,还有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11月8日《我省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再获佳绩》、12月13日《宿州学院:让创客梦想落地生根》等报道及时传递出喜讯——随着高校科创教育的深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青年学子将科技成果从校园搬到校外,从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运用到广大实践中,如4月3日《五年科研接力 给管道治病》、5月31日《七年科普超2万人 革命老区孕育科技之种》,再到9月25日《茯苓科技小院风雨守护老区致富宝》,在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大潮中,科技元素越来越丰富,成果转换源源不断。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