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县中复兴之道——回归育人本质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慧 发布日期:2024-12-18 10:11:21 |
编者按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承载着千千万万学生和家庭读书求学的希望,提升县中办学质量也是保障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础。《“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县中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寄托着广大农村学生对接受更好教育的美好期盼”。 近年来,县中发展备受社会关注,本期特邀县中的资深从教者从多个角度审视县中的高质量发展,以期能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特邀嘉宾
王德宝 霍邱县第一中学党委书记
吴宏峰 灵璧县第一中学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
县域教育是人才强国的底座
高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是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如果把义务教育比作“腿脚”,把高等教育比作“头脑”,那么高中阶段教育无疑就是连接上下的“腰身”,腰身强则立人稳。
县中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度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它们对县域教育有重要的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城乡教育的纽带,寄托了全县城乡家庭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期望。
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普通高中1.42万所,其中县中数量为7200所,占全国普通高中数量的51%。此外,县中在校生1468.4万人,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59%。作为半壁江山,县域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底色,关乎人才强国的底座。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县中教育为县域学生提供了多元发展选择,将县域学生输送到“上大学”“转职业教育”“就业”等的“立交桥”。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质量的县中教育有利于县域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与思维,提升学生理性选择自己发展通道的能力,为县域学生多元发展奠定素养基础。
对此,王德宝认为,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办好家门口的优质高中,对于提升县域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县中发展事关教育公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县中教育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县中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国家治理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引领,为县中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劲动力。
教育焦虑与县中困境
在过去,县中是全县学子的理想求学之地,升学率较高,尤其是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毕业生频出。如今,县中发展面临着普遍性挑战。
“人才虹吸是最明显的痛”。吴宏峰举例道,灵璧县第一中学是灵璧县域内待遇最好学校,即便如此,仅2018年至2023年,流向上海、合肥、南京、杭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有38人,其中多为优秀人才。
对此,王德宝也表示,优秀教师资源短缺是制约县中发展的一大因素。由于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及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因素,难以吸引和留住高水平教师人才。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方面,县中很难与城市高中竞争,许多优秀师范院校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就业;另一方面,县中现有的骨干教师队伍也面临着流失的风险,他们可能会因为待遇、子女教育、个人职业晋升等问题而选择调往大城市学校或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的参差不齐也使得一些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无法在县中有效推广和应用。
与人才虹吸并列的则是优质生源的流失。王德宝告诉记者,这个老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县中发展,甚至一部分学校至今还未恢复元气。优质生源的流失如同釜底抽薪,使得县中在教学成果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及学校声誉塑造等方面都遭遇了巨大困难,形成了恶性循环。霍邱县第一中学的发展也曾遭遇过“掐尖式”的优质生源流失,在教育主管部门招生政策的积极调整和学校自身寻求变革的基础上,逐步扭转了这一局面,但其中的过程如脱胎换骨般艰难。
吴宏峰认为,生源流失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本来农村是县中最主要的生源地,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家长从初中、小学开始就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但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这些年趋势有所缓和。另一方面是教育竞争的范围不断扩大而带来教育焦虑,从县域扩展到市域、省域,甚至全国范围,这种竞争压力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更体现在家庭身上,家庭会创造条件将孩子送到所谓的“名校”。
此外,王德宝还指出,持续性资源投入不足也是影响县中发展的一大因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财政需要投入的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领域很广、压力很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在各地存在差距,难以满足县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持续性需求。受制于政策性因素,县中在师资队伍培育与梯队建设方面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资源用于教师培训、人才引进和教师激励,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受限,工作积极性不高。
从“分数至上”转向“育人至上”
“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办好家门口的优质县中,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形成合力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协同配合,更需要刀刃向内的自我觉醒、自我革新,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落脚点都要围绕人的发展来思考。”王德宝说。
在王德宝看来,加大政策支持,可破解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县中的支持也是县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对县中的品牌塑造,在强政策、强资源、强环境、强队伍等方面下功夫,保护县中、帮助县中、发展县中,直至成就县中。政府应加强对县中招生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招生制度,规范招生秩序。要继续探索和优化“定向招生”“指标到校”等政策, 保障县中在所属区域内的招生质量,甚至给予一定的招生自主权。
学校自身追求变革谋求发展的内涵建设,是县中发展的又一核心竞争力。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霍邱一中做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尝试,创造性地提出了“尚修德、善学习、重健身、会审美、爱劳动”的学生发展与成长的五维目标。
“尚修德”就是让德性点亮校园之美。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教学根本要务,其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霍邱一中坚持德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努力增强德育活动的仪式感,积极建构德育活动模型,充分发挥课程载体、活动载体和文化载体的作用,德育效果明显。“善学习”就是通过改革促进质量的提升。“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学校立足“双减”大背景,坚持“向备课要效益,向教研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率”,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改革模式。“重健身”就是让健康助力学生的成长。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阶段,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既要“文明其精神”,又要“野蛮其体魄”。新课程体系里,体育在“五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人的全面发展”关键一维。长期以来,学校一直通过强化睡眠质量保障、强化运动时间保障、强化身心健康疏导这三个“强化”,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水平,助力他们成长,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会审美”就是把美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灵。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铸魂,通过“最美”系列评选、建设美丽“六大园”等形式,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最终实现追求美、创造美的美育目标。“爱劳动”就是让师生用汗水浇灌劳动的果实。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通过“两个融合”,即让劳动任务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让劳动实践与劳动教育充分融合,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帮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分数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对于县中的孩子来说,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不在少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重要补充,对学生的影响更为关键,如果只是定位于‘应对考试’,那么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必然是远远不够的。”王德宝说,“五维目标的设定也是从学生的全方位健康发展出发的,县中要分数,但不能只看分数。”
对于破解人才虹吸,吴宏峰道出了灵璧一中的破解之道。一是依托自身优势,争取政策支持,持续开展校园招聘,自2014年起,从“985”“211”高校中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生活补助、租房补贴、购房补助、提供单身公寓等方式提高待遇。二是给教师搭建广阔的舞台。年级组长、班主任、教师实行岗位聘任制,一大批敢想敢为,有理想有担当的年轻教师走上了年级组长、玉泉海泳班班主任和实验班任课教师的岗位,有力地推动了灵璧一中教育的发展。另外,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学校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学校组织教师走出宿州,走出安徽,参加各类课堂教学改革培训和研讨活动,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上示范课,为教师们提供学习和借鉴县域外先进教学经验的机会。目前,灵璧一中已成功组建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省市优秀教师与骨干教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如同雁阵中的头雁,带领着全体教师奋勇前行。队伍中老教师经验丰富、沉稳持重,中年教师年富力强、业务精湛,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思维活跃,老中青三代教师相互协作、优势互补。
“当然,随着国家系列扶持政策落地,部分县中迎来转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多媒体教室、标准化实验室走进校园;教师招聘倾斜政策吸引一批年轻教师加入,为县中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灵璧一中也适时推行分层教学,依据入学成绩、学习能力细分班级或层次,定制差异化教学目标与内容。”吴宏峰说,“政府加大对县中的投入,县中的办学条件、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将改善,与城市学校硬件差距将会极大缩小。另外,随着区域内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可以更好地促进优质师资共享,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振兴县中更需要更新教育发展观念,打破教育评价痼疾,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从‘分数至上’转向‘育人至上’,面向全体学生有效激发内驱力,释放其办学活力。未来在县域内形成‘百花齐放’的学校发展格局,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合适的、良好的教育。”王德宝说。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黄慧采写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