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数字游民”李嘉桐:从深圳湾“游”到九子岩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璐 发布日期:2024-12-06 09:56:06 |
□见习记者 陈 璐 沿着九华山东大门的山间小道拾级而上,不出十分钟即可看到一汪清泉倾泻而下,潭水皆缥碧,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是青阳县九子岩·好运龙潭乡旅项目的主营地,项目创始人叫李嘉桐,一名来自深圳的女孩。
她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青阳县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团青阳县委关注到“数字游民”这一新兴青年群体,并不断发挥县域各类资源优势,支持、带动“数字游民”这一新兴青年群体的逐步壮大,积极搭建“数字游民”集聚平台。8月17日,好运龙潭景点正式开始运营,在团青阳县委“Youth·青年有约”等特色品牌活动的带动下,目前已在线上线下吸引了14位“数字游民”小团体集聚“九子岩·好运龙潭”,他们通过运营乡旅融合项目,打造“数字游民”集聚地,构建城乡有机共益生态平台,为乡村振兴赋能。
“选择成为一个‘数字游民’,其实本质来说是想要更自由。”一边在九华山水之间围炉煮茶,一边云端平台共创工作是李嘉桐的工作常态,“朝九晚五的固定化工作场景中,我们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执行的可能性有限、选择权有限,我目前想做的事情是无法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完成的。”
选择成为“数字游民”源于她的另一项工作——公益教育。2023年底,她受邀去往河南省鹿邑县孙吉元宏博学校开展公益活动。该校始创于1998年,是鹿邑县农村最早一批民办学校之一。“他们对于乡村、乡土很有认同感。不仅写的诗歌很有灵性,画的画也很有感染力,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城市教育所无法触及的东西”。
自那以后,李嘉桐开始思考公益教育的运作方式。她想搭建一个“双箭头”,为乡村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为城市孩子提供接触乡土文化、耕读教育的机会。实现这一目标,只能摆脱传统的办公模式,依靠数字技术,游走在各地之间,“数字游民”成为了李嘉桐的生活常态,也帮助她找到了好运龙潭的项目灵感。
今年3月,李嘉桐带领团队来到九华山,对好运龙潭项目建设进行了前期考察,团青阳县委对接朱备镇人民政府和朱备镇团委,为他们解决了食宿问题,并主动提供了众多媒体资源,配合完成宣发工作。可以说,项目落地是李嘉桐为实现公益组织自主“造血”、共益乡村的尝试,也是地方政府响应“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目标的有机契合。
推动项目落地,吸引“游民”进山,李嘉桐做了大量工作,“真正去沉下心来,抛弃城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乡村做一名‘数字游民’,参与乡村文化挖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的,并且这种新兴事物也意味着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团队初期也有不少人员流动”。在项目建设初期,李嘉桐往返景点200多次,不断挖掘本地人文理念,搭建“原乡人”和“新村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形成共同的发展理念,明确了项目文化内核,成了分工明确的“数字游民”团队。目前,有4名团队成员在好运龙潭景点进行线下运营工作,他们均是从外地“游”到青阳本土的返乡创业青年。
“其实很多‘数字游民’需要一个线上的青年共创的平台,需要一个项目,可以给他们安排工作、分配任务”。李嘉桐团队开发了“球赞”AI小程序,依托这一数字化平台,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人都可以在线上发挥专长,共同参与项目运营。
“我们游客在好运龙潭的每次消费将会作为支持乡村教育发展的基金,为乡村孩子美育发展助力,比如给乡村孩子购买学习用品,举办一些公益教育活动。这是我们在好运龙潭开启的‘益起画’公益项目。”李嘉桐介绍道。
目前,好运龙潭项目团队已成功举办30余场线上、线下活动,线下接待游客规模达1.5万次。“我定义它为好运龙潭,是因为它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好运的地方,是可以让我们参与乡村共创的地方。我相信我们的项目会带来巨大的能量。”李嘉桐说。
![]() 扫一扫 看视频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