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皖西学院:“四动四共”推动校地共青团合作共建走深走实 校地合作共建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 校地共建打造实践育人新模式
07版:青年大学习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9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99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皖西学院:“四动四共”推动校地共青团合作共建走深走实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胡吉超 发布日期:2024-11-29 11:28:28

□皖西学院团委书记  胡吉超

  校地共青团合作共建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和地方共青团建设、推动新时代共青团事业和青年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探索。近年来,皖西学院团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紧扣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聚焦服务地方所责、青年成长所需与学校团委所长,主动对接地方共青团组织,在机制建设、思政引领、人才培养、平台打造等方面携手发力,高校和地方共青团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日益加深,推动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突出组织牵动,共谋校地合作机制。皖西学院团委与地方共青团组织常态化开展调研互访、信息互通、项目共建,不断健全校地共青团对话共商机制,共同推动校地共青团合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逐步在人才培养、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揽子校地合作框架。皖西学院团委先后与团六安市委签订“推动人才培养 助力乡村振兴”合作协议,与团叶集区委达成“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共建协议,4名共青团干部先后赴团六安市委、市文明办等单位挂职锻炼,累计与团六安市委及基层团组织合作开展主题活动100余场次,与村(社区)、中小学等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61个,超过25%的学生团支部就近就便参与社区实践和志愿服务。一揽子合作举措和合作项目的落地落细为高校与地方共青团组织间搭建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为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并进的校地共青团合作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出榜样带动,共创思政育人品牌。以校地共青团合作为纽带,着力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化动员优势和地方共青团社会化动员经验,推动青年榜样与先进典型进校园、上讲台、谈感悟、话成长,聚力打造青春思政课、青春榜样大讲堂、皖西青年说等校园思政育人品牌活动矩阵。联合团六安市委共同举办“青春奋斗正当时 实干担当建新功”“新思想·新征程·新青年”主题青春思政课,邀请全国十佳农民童维新、全国劳动模范杜娜等青年榜样与皖西学院青年师生分享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故事。连续举办青春榜样大讲堂9期、皖西青年说37期,全国先进工作者杨明生、全国最美教师董艳等六安先进典型人物先后来校做客,与学生面对面讲述奋斗故事。皖西学院思政育人的相关经验做法先后被“学习强国(安徽学习平台)”《安徽教育信息(改革专报)》“安青网”等宣传推介,成为高校共青团着力打造大思政“金课”的一张亮丽名片。
  突出项目促动,共建实践锻炼平台。深化“行走的思政课”育人效应,以暑期“三下乡”、寒假“返家乡”、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等项目为依托,积极推动校地共建、区域联建、校企合作等模式创新,组织开展社会观察与实践活动。对接地方共青团组织和有关部门,先后组织近150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六安市运动会、六安马拉松、国际羽绒博览会等大型赛事及活动志愿服务。大力开展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超过4000名大学生先后通过各种形式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选拔10名毕业生参与安徽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支持和鼓励学院分团委、各类学生组织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近3年,累计组织102支重点团队、1万余名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寒假“返家乡”等实践项目,培育出“蒲公英红色文化宣讲团”“小树苗青年志愿服务队”“追耕少年志愿服务团”等一批扎根皖西、服务地方的社会实践精品项目。
  突出资源联动,共助青年成长发展。紧扣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以统筹“两个课堂”(专业课堂、第二课堂)、用活“两种资源”(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为路径,助力青年全面发展。拓展思维抓好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联合地方共青团组织发布企业针对性招聘需求700多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60个,组织学生参加万名学子兴皖实践示范项目。连接资源丰富校园优质文化供给,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携手团六安市委举办大学生社团专题文艺演出,组织“青马工程”学员赴金寨县、霍山县等革命老区开展主题研学,指导学生团队开展六安瓜片、独山竹编、临淮泥塑、叶集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支持和引导青年学子面向十大新兴产业、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领域开展创新创业,2024年以来,皖西学院学子先后在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国赛铜奖3项、省赛奖励43项,获“挑战杯”省赛奖励17项、“青苗杯”省赛奖励5项、“双百大赛”省赛奖励4项。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