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小切口”做“大文章”
03版:高校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9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9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微专业:“小切口”做“大文章”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慧 发布日期:2024-11-27 10:31:38

□本报记者  黄  慧

   “微专业招生简章一出,就有100多人报名,最终只有20人得到学习机会”。陈嘉乐是淮南师范学院电子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在主修本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的同时,还在学习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技术微专业的相关课程。在他看来,无论将来是深造还是直接就业,微专业学习都能提升他的竞争力。
  虽被冠以“专业”之名,微专业却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也不授予学位。仅有一纸结业证书的微专业因何而起,又何以流行?本报记者一探究竟。
 
安徽理工大学微专业学生在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践

微——前沿专业的“快速通道”
  微专业是指在主专业学习以外,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灵活且系统的培养,能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
  以皖西学院现代中药制药与健康微专业为例,该专业主要面向2023级生物医药类、食品类、农林类等相关专业的在读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招生,学制为1.5年,由皖西学院与六安市中药材产业协会联合颁发微专业结业证书,采取小班化教学,第一期只招收学生18人,大多在晚上或周末开课。由此可见,与辅修课、双学位课多数时间长、任务重,动辄需要百余个学分不同,微专业一般开设5到10门课、20个学分左右就可以修完,主打一个“极简风”。
据了解,我省大多数高校规定,未修满所有学分或课程考核不及格不影响学生主修专业的绩点、排名,部分学校甚至允许学生随时退出。
  “微专业的开设相较于传统学科类目而言,它具有更多的自主性,课程内容及考核上更有弹性,学生学起来课业压力也相对小一些。”淮南师范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沈晓波介绍道,“以我校为例,学生在微专业所修的学分可以抵扣其本专业的学分,且在日后的评优评先中也会考虑微专业的成绩,这对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如果去辅修专业,就要学大量的通识课程,还要通过写论文和答辩完成考核,一般要从大二学到大四,无论从时间成本还是机会成本来说,微专业都太‘香’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学到最前沿的技能,具有超高性价比。”陈嘉乐说。
淮南师范学院微专业六共人才培养模式

专——交叉融合的“先遣队”
  2023年,教育部会同相关部委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就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做出部署安排。我省也相继出台了《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微专业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高校学科结构专业改革和微专业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中央到地方,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紧锣密鼓地多次部署、多次安排,这就释放了一种强烈信号,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和微专业建设势在必行,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加强微专业建设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
  从我省高校开设的微专业目录来看,大多围绕新兴产业设置,是“四新”学科(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人才培养路径的一种探索,它不是大学某个专业的“浓缩版”,而是对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起促进作用。以合肥师范学院人工智能微专业为例,它涵盖了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设计、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多门不同类别的课程,包含理论课程和校外实践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专业的壁垒和界限,促进不同专业之间交叉融合和协同育人。
  今年8月,淮南师范学院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开班,而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技术将是该学院专业集群之一。“通过微专业的实践,为学科专业调整提供了‘试金石’、为交叉学科建设派出了‘先遣队’,是开展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形式上的变革,既能为我们打造人才队伍,又能为专业建设提供经验。”沈晓波说,“别看这是个‘微’专业,我们和安徽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合肥师范学院都有合作,有效实现了人才和资源互补,这种交叉融合已经不局限于校内。”

业——对接人才需求的“导航仪”
  “微专业设置能够很好地解决打通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需求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刘昌麟是安徽青软晶芒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产教融合总监,也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技术微专业的企业方教师。他坦言,企业与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的人才错配,“求职难”与“招工难”并存的背后是人才供需矛盾的体现,这在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方面尤为凸显,招来的大学毕业生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上手,而微专业设置就是把这段“过渡期”前置,既解决了企业方的用人问题,又解决了高校的就业难题,还增强了毕业生的竞争力,可谓三方共赢。
  该校微专业与中国电科38所、青岛青软晶尊、合肥中科深谷、淮南万泰等企业合作设计校企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共同完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目前已经开设了《集成电路设计基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模拟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接着将会陆续开设《数字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综合实践》等课程。微专业的课程建设会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集成电路产业需求对接,建设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与集成电路技术密切相关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
  “我们会带着真实的项目进课堂,这些微专业的学生很明白学习的内容指向的是什么新业态、什么岗位,他们比其他学生更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大环境,更明白企业的用人标准,动手能力也更强。”刘昌麟说。
  在沈晓波看来,学生主动选择微专业,自然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大的自驱力,可显著提高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进而融合内化为较高创造力。
  “微专业学习不仅仅是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我对未来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信心也更足。”陈嘉乐说。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