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颍上青年创新传承剪纸技艺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马婷婷 徐徐 发布日期:2024-11-22 09:51:49 |
管仲故土,颍淮秀水,历史文脉犹如潺潺淮河源远流长。颍上剪纸,方寸间尽是变化,弹指间宛如艺术,浓缩着颍城非遗百载演进的文化缩影。 “蝶犹迷剪翠,人岂辨裁红。我当时并不能感受到剪纸的魅力,那年我才18岁。”当非遗剪纸传承人、颍上实验幼儿园园长李明莉给青年教师们培训剪纸课程时,她再次陈述起那段久远而美好的时光,“那时我刚刚毕业,剪纸过程太复杂,我甚至都提不起来兴趣。”
那个当初说着提不起来兴趣的姑娘,跨过了18岁到24岁的认知转变,走过了24岁到34岁的内化于心,在砥砺奋进的40多岁毅然扛起了剪纸文化“非遗传承”的大旗。悠悠二十年,历史的文脉从她手中流淌,剪纸在她手里传承、发扬、辉煌。
六年转变“特长生”成“专长生”
“当年的我太小,还没来得及适应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剪纸就闯入了我的世界,当时的它对我来说就像是‘窗花’,土里土气的。”李明莉说。那时阜阳剪纸已经成功申遗,李泽平等老一辈剪纸艺人迫切地想培养一批传承人,但是没有名气、没有作品、没有舞台,单凭几个剪纸爱好者,只能在春节期间凑在一起,剪出一年的喜庆张贴在家家户户。“剪纸就是窗花”仿佛成了现实写照。当李明莉具体负责“剪纸学堂”工作时,真正的转变悄然开始。
为了将剪纸艺术推向社会、面向大众,老一辈剪纸手艺人带着李明莉等七个青年,自筹资金开展“剪纸学堂”活动,争取让群众了解和喜爱上剪纸。随着接触加深,从提不起兴趣到热爱剪纸,李明莉用了六年时间,在不断的努力下,剪纸不再是窗花,而是手中翩翩飞舞的艺术。
十年磨练 “剪纸学堂”走上社会
“2015年,我们的剪纸队伍30个人,青年占了一半,但是15个青年全是我们幼儿园招录的新老师。”李明莉说,“看着他们就像看着当初的我,被动接收,提不起兴趣。”李明莉深知,仅仅依靠任务推动剪纸文化的传承,是不健康、不持久的。为此她用了十年时间去做两件事,一是发挥剪纸协会的资源优势,邀请名家、收集名作、扩大招生;二是依托人力优势来组建团队、精心研究、创新转化。
历史就像是一个圆。2020年,李明莉担任颍上实验幼儿园园长后,就如同老一辈剪纸人一样,立足剪纸文化传承,率领七名青年教师推出“播种”计划。“播种”计划旨在将文化传承与园所发展结合起来,将剪纸文化与个人成长融合起来,打造“老中青少幼”接续机制,主要包括邀请非遗传承人传业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剪纸历史成因和文化积淀,从小培育文化基因;举办剪纸活动,吸引园外青少年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在良性竞争中发展更多剪纸爱好者。
有播种就有丰收。通过青年教师的积极学习和勤奋创作,颍上实验幼儿园参加省市县各级各类剪纸展览和竞赛时硕果累累,《喜迎二十大》《中国娃》《载歌载舞颂党恩》等48幅作品获市级奖项,《月光下》《和谐盛世》《福临门》等13幅作品获省级奖项,《嬉水》《蝶恋花》等14幅作品获国家级奖项。
十年沉淀 非遗文化立“根”铸“魂”
2024年,李明莉已经40多岁,再看曾经寥寥数人的剪纸协会,入会会员现已超过200人,覆盖学徒1000多人,心中的期许和自豪油然而生。为了让剪纸传承茁壮成长,她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悟其中精髓要义,不断寻找剪纸的根和魂。
经过探寻,她发现剪纸传承的“根”在颍城“龙门”千年的传说中,“魂”在一代一代传承人的坚守里,一所藏在“龙腹下”的剪纸艺术馆应运而生。该馆以时间为轴,分为溯源、传承、展示、成果篇章,图文并茂地展示出二十多年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颍上生根、开花、结果。
“新秀崛起,让我不仅对于剪纸,还有很多藏在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传承增强了信心。”李明莉看着28岁的吴凤不禁感慨,“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已经到了青年手中,他们不问前路,说干就干,青年人的热情和韧劲发挥得淋漓尽致。”
新一代剪纸人在娴熟掌握剪刻技术的同时,探索将传统剪纸与彩绘相结合,为传承剪纸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他们把剪纸艺术融入教育教学和环境创设中,以“人人都会剪,个个来参与”为目的,自编剪纸教材,形成成熟传教机制。“从撕纸到沿线剪、目测剪再提高到对折剪、镂空剪、画样剪,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在剪纸活动中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撕一撕,作品越来越多,剪纸艺术馆的文化长廊应运而生。
“我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领悟到,文化发展要适应时代特性,完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还是在青年。”今年7月,剪纸服装秀正式登上舞台,这是吴凤首次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参与的项目。从创意到制作,以红布代红纸,改短裙摆为拖曳长裙,一件件约3米长的剪纸服饰通过少儿走秀的形式呈现出来,向广大市民及游客充分展示“非遗”艺术之美,也让剪纸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在桐城市六尺巷提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李明莉说,牢记嘱托、不负韶华,越来越多的颍上青年教师在传承剪纸艺术,把文化留住、把精神留住,实现非遗技艺的“传、承、创”,实现非遗传承与学校育人的协同发展。未来,颍上青年非遗传承工作将致力于家、校、社多方合作,真正做到让剪纸“立”起来、“活起来”。
□本版稿件由马婷婷、本报记者徐徐采写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