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防火智慧
4版:世界真奇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9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9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古人的防火智慧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4-11-11 15:20:07

  同学们,随着季节的更迭,天气日渐寒冷且愈发干燥,这无疑对我们的消防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警惕要求,以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那么,回溯历史长河,你们是否好奇古人在面对同样挑战时,是如何巧妙地防火与灭火的呢?


防患于未然
  你有没有在一些古装电视剧里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天黑了,有个打更的人拿着梆子和铜锣,一边走一边敲,还大声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我们知道,那时候的房子和家具大都是木头做的,所以一不小心就可能引发大火。其实,古代打更人的工作不仅仅是告诉大家现在几点了,他们还要在晚上四处走走看看,提醒大家既要注意防火,也要小心盗贼。

洋画儿中的打更人
  
  早在周朝,就有了专门负责管火的官员,他们被称为“司烜”。根据《周礼·秋官》这本书记载,每到春天的时候,司烜就会拿着一个叫做木铎的铃铛,一边走街串巷地摇,一边提醒大家要小心火源,预防火灾。


建筑里的“防火墙”
  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为避免“火烧连营”,聪明的古人想到了利用墙体来分隔火源。在徽派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马头墙,指的是建筑中突出的墙顶部分,因形似马头而得名。马头墙可不只是好看那么简单,它还是具有消防功能的“防火墙”。
马头墙


古代的“消防站”
  西汉时期,长安府设的“每街一亭”,就相当于今天的消防警亭。唐代时,长安建有“武侯铺”,兼顾长安城中的治安与消防。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全城各处都设有不同规模的“武侯铺”,形成了一个治安、消防网络系统。猜猜看,《清明上河图》中的这座建筑有什么功用呢?这可不是观风景的凉亭,而是宋代城市中为及时发现火情专门设置的“望火楼”。


保平安的水缸
  故宫里的殿前屋后,摆着许多大铜缸,它们也叫“太平缸”,专门用来储水,以防火灾。据《大清会典》记载,宫内共有308口“太平缸”。咦,这些“太平缸”为什么都架设在石圈上呢?原来,这些石圈竟是带石门的灶膛。到了冬天,人们会在石圈里燃烧木炭加热水缸底部,防止里面的水结冰,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石圈底座的玄机


古代的“消防站”
  西汉时期,长安府设的“每街一亭”,就相当于今天的消防警亭。唐代时,长安建有“武侯铺”,兼顾长安城中的治安与消防。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全城各处都设有不同规模的“武侯铺”,形成了一个治安、消防网络系统。猜猜看,《清明上河图》中的这座建筑有什么功用呢?这可不是观风景的凉亭,而是宋代城市中为及时发现火情专门设置的“望火楼”。
《清明上河图》中的望火楼


古代版消防“四件套”
  北宋时期的《武经总要》记载了当时的四件消防设备。
  水袋:用马或牛的皮做成,可以装三四百斤水。将袋口绑紧并插进一根竹管,可用于向着火点注水。
  水囊:用猪或牛的膀胱皮膜做成,装满水后扎紧,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水囊被烧破,水就能流出灭火。
  麻搭:在长杆顶端绑缚散开的麻,蘸吸泥水后可以用来扑打灭火。
  唧筒:就像是超大号的竹筒“水枪”,用于喷水灭火。
  这“四件套”实现了舀水灭火方式的升级换代。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在一些现代消防器材上看到它们的身影。
《武经总要》中记载的消防器材

古人的防火祈愿
  对于火,古人心怀敬畏,祈愿平安的寓意在建筑中随处可见。这不,在宫殿的屋脊上就藏着两只“消防神兽”!领队的骑凤仙人后,跟随着10只脊兽。其中,为首的龙,不仅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同时也具有“携水镇火”的含义。中间位置的狎(xiá)鱼,是神话中的海中异兽,传说它能呼风唤雨,灭火防灾,放置于屋脊,有避火的寓意。
  在故宫的一片红墙金瓦中,有一栋绿色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位于东华门内文华殿后的文渊阁。与宫中的其他建筑不同,文渊阁采用了黑色的琉璃瓦顶和绿色的琉璃瓦剪边。为何这栋建筑如此“特立独行”?原来,文渊阁是藏书楼,专门用来贮藏《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五行中,黑色主水,文渊阁的独有配色正是寓意以水克火,避免火灾,保护藏书。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古人凭借卓越智慧,找到了控制火患的方法。如今,防火仍是保障安全的重要一课。古人的“驯火”故事,提醒我们珍惜生命,重视消防安全。
  (综合整理于《少先队小干部》杂志以及中国红领巾微信公众号)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