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微专业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徐德平 发布日期:2024-11-06 10:15:25 |
□本报记者 谢婷婷 通 讯 员 徐德平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微专业建设研讨会举行
秋季学期以来,每逢周三下午,黄山学院2022级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刘雯菁便迎来了最期待的微专业课程。“从高中开始,我便对生物相关的学习特别感兴趣,生物技术也是我高考时的第一志愿。”刘雯菁告诉记者,正是怀揣对主修专业学习的热爱,今年3月得知学校开设微专业,她毫不犹豫地申报了“生物诊疗和健康微专业”,并顺利通过面试参加学习。
“起初,虽然不太清楚微专业具体会学习哪些内容,对于未来考研和就业是否有切实的帮助,但内心十分确定: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一定要把握住,以更加全面地学习生物相关的各个领域。”经过暑期及秋季学期以来的学习,刘雯菁表示实际学习比预期的更加丰富、实用、前沿,收获很大。
10月24至25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微专业建设研讨会在黄山学院举行。我省多所高校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力加强微专业建设、合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径。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近一年来,我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教育改革纵深推进,微专业建设成效初步彰显。
从人才出口设计微专业入口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造工程微专业的第一节课,老师就为我们讲解了《新能源汽车构造及原理》,这是我们原本的专业学习中没有涉及的,拓宽了我们的知识和视野。微专业的上课时间主要在小学期和周末,还常态化组织我们走进企业车间开展现场教学与实践,对我们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就业都很有帮助”。黄山学院2023级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杨雨濛告诉记者,近来他正在学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基础》微专业课程。在他看来,微专业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行业实际,引入了最新的技术和案例,确保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前沿性,也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
今年7月,黄山学院首批开出的7个微专业正式开课,来自该校12个学院306名学生修读。该校教务处处长方辉平介绍,该校自去年11月开始启动微专业建设项目,围绕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服务“一带一路”等战略领域首批建设7个微专业,包括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生物诊疗和健康,旅游学院的会展数字创意与策划、民宿康养与数字化运营管理,经济管理学院的数智营销与直播电商,外国语学院的小语种国际商旅策划管理,化学化工学院的聚酯合成及粉末应用工程,机电工程学院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造工程,其中民宿康养与数字化运营管理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造工程获批省级微专业建设试点,所有微专业学制为1至2年,开设3至5门课程,单独开班授课,教学工作安排在小学期、双休日和部分晚课进行。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微专业课程,获得规定学分,审定合格者发放微专业证书。微专业建设是该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有效路径,也是该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
“我校通过微专业建设这个‘小切口’,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文章’”。方辉平介绍,该校微专业建设初步体现出四大特点。一是所有微专业均聚焦大黄山建设和服务新兴产业,强化实操训练和案例分析,加大赴企实践或相关实践活动,坚持将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企业实践相融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二是构建由“专任教师+行业企业导师”等方式组成的多元化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按要求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培训活动,以提升团队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三是微专业学员培育过程融入相关企业文化,同时学校根据企业端提出的建议完善微专业学员过程性考核标准,将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纳入到学员培育过程中;四是通过与兄弟高校、龙头企业、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共同设计构建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的课程组,自编课程和实训讲义,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行业实际,引入最新的技术、案例和企业经验,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前沿性。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校在探索微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一方面校企合作需更加深入。实践教学资源相对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与企业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微专业虽自创办之初就与企业达成协议,微专业课程合格学员在本科毕业后可直接入企,但尚未达到全部,因此需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学员提供更多保障。另一方面,微专业名称及授课内容设置过大。部分微专业名称设置过大,导致课程较分散,没有聚焦一个重点,因此需对课程进行进一步优化,以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为即将走出校门的人才提供行业必备的技能,以便人才能够顺利、恰当地适应行业需求,实现自身能力最大化发挥。
“下一步,我校将立足应用导向,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工作部署来确定微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坚持‘从人才出口设计微专业入口’的建设原则,从校级层面强化对微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支持保障,制定微专业建设相关指南,增强微专业建设的针对性,提高开放性,形成‘规划——建设——评价——改进’的微专业建设闭环改进保障机制。校院两级协同,行业企业协作,大力推动微专业、微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实际行动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大黄山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方辉平表示。
“小而精”人才培养模式赋能高校转型
近一年来,我省越来越多的高校试点开设了微专业,吸引了大量学生报名修读,高校微专业“叫好”又“叫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我省高校微专业应时应势设立,创新了跨学科专业教育组织模式,促进了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在探索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同时,也积极服务于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
日前召开的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微专业建设研讨会由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主办,黄山学院、池州学院承办。会议邀请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金晓怡以《探索产教融合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题做专题报告。会上,皖西学院、合肥大学、黄山学院、巢湖学院、池州学院、亳州学院等6所高校围绕微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微专业建设是响应新时代教育需求、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讨会为各校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也为探索我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微专业建设提供了交流平台。
围绕大力推动微学科、微专业、微课程建设,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度转型。会议指出,要提高站位,顺势而为,充分认识到微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微专业建设,服务安徽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高校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要谋深谋实,细化举措,谋划上再加力,抓住微专业建设“小切口”;部署上再深化,实现微专业建设“人气旺”;设置上再优化,做到微专业建设“小而精”,精准明晰微专业建设的方法路径。要抓主抓重,精准聚焦,坚持需求导向,推动微专业建设“接地气”;优化组织管理,提升微专业建设“服务力”;强化跟踪问效,实现微专业建设“可闭环”,准确把握微专业建设的内在要素。要通过打造一支优质的师资团队、一批有影响的特色品牌,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联盟的合作优势,增强“凝聚力”,形成“聚合力”,推动我省高校微专业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