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激活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
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8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87期  下一期
“共青团+”激活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榕娟 发布日期:2024-11-01 10:01:12

□本报记者  程榕娟

   “如果没有团县委牵线搭桥,没有县青年创业者协会这个平台,可能就不会有现在这个媒鸭项目了”。枞阳县阳和村旺盛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恩旺指着身后的一片水塘及远处自由栖息的一群媒鸭说,正是团枞阳县委的助力,让他和同是返乡创业的王晶在乡村找到新赛道,迎来了二次创业。
  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着“蓄水池”的关键作用。枞阳县作为农业大县,对青年人才尤为渴求。为激活这汪“人才活水”,团县委大力实施“青”工程,凝聚青年生力军,通过“共青团+”打好乡村振兴“青春战”。
王晶在查看媒鸭养殖情况。    □傅  军/摄

共青团做媒 “两兄弟”联手养媒鸭
  初秋的早晨,一层薄雾笼罩着枞阳县阳和村,一处水面上,一群媒鸭飞来飞去,若隐若现的身影伴着扑腾声,让乡村平添了几份生机与活力。
  “现在一天能卖个大几十只、上百只。周边城市也有来订的,但我们今年才开始摸索着养殖,规模有限,有点供不应求。”王晶“两兄弟”笑着说。的确,他们从萌生养殖媒鸭这个想法,到找合伙人,再到落实场地,前后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目前养殖也才半年时间,能有这样的销量和市场欢迎度,让“两兄弟”高兴之余也开始寻思着下一步尝试“稻鸭共生”,扩大生产规模。
  说起媒鸭养殖,就不得不提起枞阳县共青团。2020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枞阳青年返乡创业,为更好地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团县委及时成立枞阳县青年创业者协会,将返乡创业从事玫瑰种植的周恩旺、从事家禽养殖的王晶等一批“新农人”吸纳到协会中,抱团取暖。“我俩就是在会上认识的。”同是“80后”的周恩旺和王晶越聊越投机,想要扎根家乡干事创业的决心促使他们萌生了将家乡的土特产品销往外地的想法。
  “媒鸭是枞阳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我俩一拍即合,就决定开始养殖媒鸭。周恩旺负责场内运营,我负责后期销售。”王晶说,这期间团县委很关心项目进展,多次主动询问可有什么困难,“有成长的平台,有志同道合的青年,有真心帮助我们的团组织,这些都让我们更有底气大展拳脚。”

电商直播将枞阳的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傅  军/摄

当好“娘家人” 让青年扎住根
  在枞阳县,像王晶这样将团县委当做“娘家人”的青年不在少数。枞阳县作为我省传统的农业大县,对青年人才一直有旺盛的需求。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号召和指引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将目光看向家乡。看到这一可喜的变化,团县委也开始寻思着如何将青年人吸引回来,回来之后,怎样才能把他们留下来,在一番实地调研后,团县委得到答案:靠事业留住青年。
  “枞阳县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很多返乡青年在创业时也会从家乡农特产品着手,那我们共青团就要做好配套服务。”据团枞阳县委书记徐帆介绍,团县委不断完善青年组织,接连成立了枞阳县青年创业者协会、县青年联合会、县青年企业家协会等,将一批有志青年“团”聚在一起,“一个人就是一个圈子,一个组织就是一个圈套一个圈,青年资源就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徐帆说,目前通过这些组织平台嫁接资源,找到合作项目的青年有很多,或拓宽销售渠道的,或帮助培育人才的,合作路径越走越宽。
  除了完善基层团组织服务体系,团县委还主动出击,通过开展“青年人才家乡行”“心系枞阳逐梦启航”青年学子看家乡等品牌活动,组织广大青年走进枞阳,在田间地头、在企业车间近距离感受家乡巨变。
  “这几年,我们联合枞阳县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枞阳青年说’系列短视频,聚焦那些投身‘三农’事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的年轻人,分享他们立志为乡村振兴努力奋斗、为‘三农’事业贡献青春的心路历程,非常受欢迎”。徐帆说,在第一期节目播出后,一位网友留言“走出农村原来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回去更好地带领大家致富。作为枞阳籍大学生,就是要立志高远,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印象格外深刻。正是这种浓厚的创业氛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沃土。
  在家乡有事业就有根。为让青年在家乡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团县委不断优化青年成长环境,如为丰富广大青年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团县委举办的青年夜校应运而生,一系列实用、智慧、公益的夜校课程打造青年喜爱、青年受益的健康夜生活。“今年七夕,我们组织了一场传统文化主题的青年联谊活动,消息发布不到20分钟,就报超了。”徐帆笑着说,活动现场,身着传统服饰的青年们共读诗书,同做漆扇,大家忙得热火朝天,“当时就有一名青年说,没想到家乡还有这样的活动!”

送平台送资源 创业路上有帮手
  余青青,枞阳县枞阳镇新丰村村民。九年时间,从种植小白到农业能手,余青青在江心洲上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成为乡亲们交口称赞的致富带头人。先后获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之星、皖美新农人等称号。
  “很多荣誉都是徐书记帮忙争取的,让我们有机会站上更广阔的舞台,链接到更多资源,从而让我们把更多的枞阳农特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多年相处让余青青早就把徐帆当做自家姐妹,“徐书记有什么活动都会惦记着我们,像一些外出培训的机会,总是想着我们。”余青青说,这几年,在团县委的推荐下,自己多次参加省内外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2023年还抓住青春的尾巴,参加了安徽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这些活动都让自己开阔了眼界,结识了更多有为青年。
  今年8月,由团省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省中安振兴公司(建投公司)主办的“青呼我为 科技助农”安徽省青年专家(博士)科技助农服务团铜陵行活动在枞阳县开展。活动中,余青青结识了一位青年博士,在后续的交流中得到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真的很感谢团组织,为我们送来及时雨。”余青青高兴地说。
  2016年,王晶返乡创业,扎根乡土,成立枞阳县一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伴随着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王晶越发觉得学习的重要性。“相比资金缺口,我们更缺学习的机会,缺平台和资源”。王晶说,精准捕捉到自己的需求后,团县委多次送来外出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脉资源。眼下,得益于团县委开展的一次培训,让自己又结交了一批有意开展培训业务的朋友,大家正在谋划开展深度合作。交谈中,王晶上扬的嘴角难掩其干事创业的信心。
  五年来,团县委选树乡村振兴青年典型75名,培育安徽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3个,涌现了安徽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皖美新农人等一大批青年典型。在枞阳这片沃土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氛围越发浓厚。

人人争做服务乡村振兴“代言人”
  “吃肉就吃好一点,吃肉就吃精一点,咱们家的黑猪肉喝长江水长大,无饲养无圈养,肉质非常纯粹,品质有保证,来姐妹们,上1号链接……”10月24日,在安徽省蟹之都贸易有限公司旗下的白荡里直播运营中心,两位年轻的主播正在直播带货,两人默契配合,一边面向镜头展示各种展品,一边口若悬河地介绍着。一旁的电脑页面上,后台的交易情况一目了然。
  坐落于枞阳镇的安徽省蟹之都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农村电商为核心,集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品牌孵化加工、双线销售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企业。近年来,因联合团县委打造“青播客”孵化基地,免费为青年学子、创业青年提供网络直播训练场地和资源,再次在枞阳青年中火出圈。
  “说起来也是巧合,我们有这个需求,他们有这个资源,一聊就聊出来‘青播客’这个项目了”。据徐帆介绍,长期以来由于销售渠道不畅,枞阳县的农特产品难以走向市场,为此,全县积极探索符合枞阳实际的电商助农新路子。那么,如何帮助青年借助互联网优势、实现增收致富成了徐帆的“心头病”。而这时,返乡创业的“85后”陈陶胜已经带领安徽省蟹之都贸易有限公司逐步站稳了市场,电商事业更是做得风生水起。一次聊天,实现供需两结合,“青播客”孵化基地项目呱呱坠地。
  自去年启动以来,该项目定期组织青年去直播间体验新业态,手把手教年轻人线上销售农产品。目前,该项目已开展电商直播培训五场,并为有意向的青年提供就业岗位百余个。
  值得一提的是,看到市场对电商人才的需求缺口,安徽省蟹之都贸易有限公司除了借助“青播客”孵化基地培训一线创业青年、退役军人等,还将直播间搬到了高校校园,牵手铜陵学院博士工作室,联合培养三十余名电商专业人才。“目前正在与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对接,争取为家乡培育更多人才。”陈陶胜说。
  要想振兴家乡,每个青年都要使劲,在实现自身成长的同时帮助更多青年成长。采访中,徐帆多次提到榜样的力量,目前团县委已建立“青年宣讲团”人才库,从青年基层干部、青年农业企业家、青年农业技术人员中选拔优秀人才,现已入库14人。“经常邀请他们来讲课,让一个好榜样带动一批好青年,人人成为服务乡村振兴代言人”。徐帆举例道,像余青青就经常走到创业青年中,不仅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为青年加油打气,还手把手地教授创业技巧,帮助更多创业青年快速成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