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学院学子创新创业赋能乡村振兴 安徽艺术学院:品文化精粹 赏非遗至美 书信手拉手皖藏少先队员心连心 童心巧绘竹匾画 以高等教育之强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基
07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8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86期  下一期
以高等教育之强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晓宁 发布日期:2024-10-30 11:06:32

□安庆师范大学  徐晓宁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高校作为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创新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在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必须进一步发挥安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科技成果策源地、创新人才聚集地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推动高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创新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引擎。
  第一,夯实“主阵地”,提高人才培养供给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依靠新型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建设,持续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做好人才培养供给端的顶层设计。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总量结构变化,系统分析、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科技、产业、人才等发展趋势,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全面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专业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匹配,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面对接。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统筹推进高校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深度改革,有组织地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通,深化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主体深度融合,不断创新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办学模式,加快形成满足国家战略需求、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供需平衡”。
  第二,激活“动力源”,提升科技创新输出能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一方面,要强化资源整合,盘活高校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密集、科技资源富集、创新平台聚集的资源禀赋优势,把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战略对接,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打破学科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布局培育跨领域、跨地域、跨机构、跨学科的大平台、大团队,推进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努力产出更多突破性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深化评价改革,激发人才科技创新动力。打破人才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打破人才使用机制上的条条框框,破除传统科研任务的组织方式和路径依赖,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释放各类人才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让有能力的人才有大的舞台,有贡献的人才有更多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畅通“转化链”,增强服务社会发展能力。高校是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孵化地。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聚合引领作用。一方面,要以市场需求牵引科技创新,围绕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生态保护、智能出行等民生领域,开展“订单式”研发、“投放式”创新,通过组建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基地、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创新成果孵化载体等,加快新质生产力各要素创新性配置,打通科技成果“需求侧”与“供给侧”的联通渠道,实现“科创成果——产品——商品”的高质量嫁接转化。另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拓展市场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通过研发新的产业产品、创造新的生产工艺、丰富新的应用场景有效激发市场需求潜能,构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满足人民高质量需求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体系,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四链融合的创新生态。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