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安徽省无为第三中学:栉风沐雨二十五载 红专并进育有为学子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崔玉龙 钱勤敏 发布日期:2024-09-11 09:23:20 |
安徽省无为第三中学是芜湖市级示范高中,始建于1999年,2001年初中部建成招生,2004年高中部开始招生。学校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2万平方米,建有300米塑胶运动场一个、篮球场8个,有学生公寓、食堂等生活设施,有录播室、科技馆、舞蹈房、机器人教室等各类专用教室。 学校是无为市中小学校办学质量督导评估“优秀等次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先进单位”“安徽省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安徽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安徽省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点”“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安徽省人民防空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芜湖市花园式学校”“芜湖市文明单位”“学校安全管理成效先进单位”“安徽省教科文卫系统工会工作先进集体”。
栉风沐雨二十五载,学校秉承着“创造一流,敢为人先”的校训,追求“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展现个性,出类拔萃”的育人目标,确立了“强化初中品牌建设,推动高中特色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思路,以有特色、高质量的教育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历史厚重 红专并进的三中校园
学校所在地无为市,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与铜陵市、芜湖市隔江相望,“山环西北,水聚东南”,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风水宝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简洁而有力的八个字是先祖们在长江之滨、巢湖之畔狩猎场面的真实写照。三国时期,曹操征吴,在“濡须口”取得两次大捷,让无为声名鹊起。历代帝王对无为都十分青睐,先后在无为境内设置巢县、襄安县、临湖县、开城县、扶阳县。隋设无城镇,北宋建无为军,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后置无为县(1070年)及路、州等。历史上这里诞生了台湾开山之祖陈棱、“父子丞相”王之道和王蔺、“两状元”焦蹈和邢宽、哲学家吴廷翰等名仕贤达。书画家米芾曾任无为知军三载,留下墨池、石丈、章吉老碑等宝贵的文化遗产。近代涌现出创办“安徽公学”的卢仲农、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擂鼓诗人”田间等仁人志士。当代有“七一勋章”获得者“渡江英雄”马毛姐和人民音乐家吕其明,以及位列胡润富豪榜的王传福、姜纯等商界精英。无为市深厚的历史底蕴、闪亮的文化特色、优秀的古今人物,给无为第三中学全体教育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不断激励大家在教育事业上拼搏奋进、开拓创新,启示大家培养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时代新人。
无为市是革命老区,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新四军第七师就诞生在这块热土上。在抗日战争年代里,无为人民与第七师指战员休戚与共,同生共死。在解放战争时期,无为的党组织、政府和人民积极行动起来,一句话:“支援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全民动员,“节衣缩食,供应大军,支前立功,百世光荣”,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到无为人民的血脉当中。“红色圣地·妙于山水”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坐落在红庙镇,“春水方生濡须口,大军从此过江东”渡江第一船始发地就在泥汊镇。无为第三中学立足无为办学,可以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育人价值,拓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主题,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更好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崇文守正,无为有为的城市精神融入到学校精神之中。崇文,是指崇尚文化,反映了无为人重教育、重科技、重文化、重创新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守正,是指恪守正道,即守规矩走正道,完整地继承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无为,是《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即遵循自然规律、社会法则、民众福祉来做事,不妄为、不乱为。“无为”,既是县名,又蕴含哲学深意。有为,是指有所作为,涵盖中国历史拼搏奋斗的民族价值观。此外,无为人崇尚实干、当仁不让,更有“不惧千山万水、不怕千难万险、不惜千言万语”的“三不”无畏精神。在新时代的育人模式变革中,无为城市精神鼓舞着三中教育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无为而无不为”,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有为之人。
创造一流 敢为人先的三中教育人
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三中人满怀对教育的热忱,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来办学育人。热爱教育,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教育的价值,相信教育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热爱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相信人人均能成才。努力践行教育家精神,用“长期主义”的思维办学,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
敢为人先,灵活探索。三中自世纪之初建校以来,一直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承担着巨大的办学压力。三中人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始终当仁不让,争创一流,敢为人先。初中部2004年首次参加中考“一炮打响”,很快在无为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多年来一直在全市遥遥领先。面对高中部生源薄弱、本科升学率偏低的情况,三中人审时度势、主动求变、灵活探索,想方设法为学生们“多提供一种选择”“多开辟一条出路”。积极发挥三中作为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特色优势,鼓励一部分学生通过运动特长上大学;与芜湖顶峰教育集团合作,开拓艺术高考方向;与芜湖电缆工业学校合作,支持一部分学生走职教高考道路;开设日语班,提升一部分学生参加文化高考的信心和能力;目前俄语班也正在积极筹办中……总之,三中人有朴素的愿望,有务实的办法,有积极的作为,希望学生有“更多的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敬业奉献,业务精湛。三中的初中品牌化建设、高中特色化发展,离不开三中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无私奉献,与老师们爱校如家的精神和精湛的业务能力密不可分。三中的老师们“很淳朴”,“负责、包容、乐观”,“有梦想、有情怀、有品位、有担当”,在历任校长和书记的带领下,老师特别是创校团队以校为家,形成了严格的自我要求,吃苦耐劳,能干肯干,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们家”的学生们提升学习能力,摸索出来的教学模式“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样的教师精神、师资力量,是三中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三中追求更高水平发展的底气。
不断学习,追求创新。办学至今,三中领导及管理团队继续保有前瞻性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学习的意愿,以及对学校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居安思危,对三中品牌的传承有着清醒的危机意识,并热切希望把三中好的传统和经验积淀下来。学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学习先进办学经验,对教学模式创新、好的教育样态有坚定的追求。大家一致认为,三中必须在“三新”背景下开启“第二生长曲线”,完成学校从1.0版本到2.0版本的转型提升。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老师们都希望让三中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他们成为健全而有个性的人。
□崔玉龙 钱勤敏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