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朝斌:34年坚守乡村教育
16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7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09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7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许朝斌:34年坚守乡村教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傅军 禹强云 童家飞 发布日期:2024-09-11 09:34:20

  9月6日上午,全椒县管坝民族学校校长许朝斌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正在给二年级六名学生上课,一名坐在第一排中间位置的男生突然把装满画笔的笔筒碰落地上,画笔散落一地,这个男生望着讲台上的老师不知所措。许朝斌默默蹲下捡拾笔筒与散落的画笔,然后站起身放在课桌上整理,男孩看在眼里,也伸出双手认真帮着整理,此时周围五名同学立即为这个男生竖起大拇指点赞,而许朝斌也同时竖大拇指点赞。面对老师和同学的点赞,这个男孩同时举起左右手的大拇指,笑着表达感恩。

  “这个小男生有些调皮。”许朝斌说,“所以特意把他的座位安排在了班级里的‘C位’,让其他五名同学和讲台上的老师用爱心包围着他、用爱感染着他。”
  “目前全校学生28名,其中13名是回族学生,占比46%。”许朝斌介绍说,“学校处于回汉两族杂居地区,风俗习惯和文化理念存在较大差异。民族问题无小事,以思政课为载体,我坚持贯彻‘以和为美’的理念,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帮助不同民族的学生了解各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和谐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民族问题,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1990年,许朝斌从滁州师范学校毕业至今,一直扎根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这一干就是34年。“34年,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把满腔热血和青春年华献给家乡教育,我和我的同事们要努力撑起乡村教育的一片天,给孩子们存在感和获得感,这也是我坚守的初心”。
  34年间,许朝斌曾有过两次去全椒县城任教的机会。“第一个原因是家乡有我年迈的父母,我要陪伴他们;第二个原因就是割舍不下家乡可爱的孩子们。”许朝斌说。
  许朝斌曾帮助三名想辍学的回族学生重返校园;也曾与两名特殊学生形影不离,充当起“临时父亲”,最终送他们考入省示范高中……如今,他的学生走向四面八方,在各行业中发挥着作用。“这是我最骄傲的地方。”许朝斌说。
  许朝斌以他的默默行动阐释了人间大爱和教育情怀,坚守在乡村民族教育第一线,让乡村孩子不掉队、看见光。他是乡村民族教育的守望者,守望着民族团结,播种着希望。
  今年教师节期间,许朝斌获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这个荣誉应该属于很多一直默默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的老师。”这是许朝斌见到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许朝斌帮学生整理画笔
 
许朝斌辅导学生
许朝斌推门听课
许朝斌与回汉学生手拉手一家亲的思政课堂
许朝斌与学生促膝谈心
许朝斌在校门口护学岗微笑着与学生致意
老中青三代教师交流教学体会

影像记录
1990年6月,许朝斌(后排左一)在滁州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实习
1992年6月,许朝斌(后排右四)与全体班委会和小组长合影
1995年5月,许朝斌(中)与学生在一起
许朝斌(前第二排右二)与2003届毕业班学生合影

    □本报记者  傅  军  通讯员  禹强云  童家飞/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