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刘静松:上“好课”是第一要务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思佳 发布日期:2024-09-11 10:07:11 |
□本报记者 沈思佳 “记得我刚开始教书的时候,与友闲聊谈及时间,觉得一年时间好长。一前辈优秀教师告诉我,三年时间很短。当时感觉不深,现在对此真的有极深的感触。才上完绪言课,又要开始中考复习。才接手了一届学生,转眼又是一届”。
转眼间,刘静松走上讲台已有25年,从乡村中学到池州市第二中学,二十多年来反复修习,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将一条条化学知识入耳入脑入心。他说,教师的教育初心就是把课上好,这也是他一贯的追求。
“我现在最深的教学体会就是追求课堂,把学生教懂。”回到教育初心就是要把课上好,作为教师,站上讲台面对学生,刘静松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好课’,如何才能教会学生?
学生学得好不好,考试成绩是最直接的证明,然而面对考试,教学决不能陷入知识点的应用技巧和考点易错点解析。“教师更应该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结构体系。”刘静松说,“当学生搞懂了,做题的时候脸上是有阳光的。”
什么叫好课?刘静松说他的回答经历了三个层次,“我最早的观点就是把课一定要讲得明白,讲得清晰,讲得有趣,学生们都喜欢听,让学生听完就能记住,这就是我最早对于好课的观点”。
随着教学实践和思考的不断深入,这个观点被他慢慢淘汰。接下来他发觉,仅仅教授知识是不够的,“好课要有探究性,要发展学生思维就要转变为教授学生思维。”课堂上,刘静松重视实验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建构,以实验引领学生思考、引领化学知识建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一直在努力追求提高课堂效率,让每个学生都学得轻松又有效”。
现在刘静松又将好课的标准和目标提升为知识的内化与建构,一堂好课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产生新知识和新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观念和方法的形成。“学懂了,知识就不是散的。新知识和原有认知实现串联,让知识不再是无本之木。”刘静松认为,这就如同打通学生的“任督二脉”。
“每次探索之初,都以为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投入激情进行实践。”多年来,刘静松在教育科研上投入巨大的热情,“一个阶段的实践下来,却往往发现并非如此,于是又在反思中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研究,如是反复。但我从不敢说解决了问题,只是觉得向更好的课堂又前进了几步。”这样的投入也让他始终以生为本,努力在课堂上与学生站在一起,追求学生与老师认知的一致,让化学教学更加轻松更加有效。
不断的实践与反思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带来改变,翻开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单,刘静松很是欣慰,“这个班级化学成绩满分(40分)有8人,39分有6人,高分学生也有很多”。
2010年、2018年两次获得安徽省初中化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17年获安徽省实验说课二等奖,十余次在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得省级一、二等奖,2024年应邀为人教社新版化学教材教参提供教学案例设计,先后申报并主持3项省级课题、1项池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发表研究论文15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多年实践和深入探究让刘静松取得了不少成就,对教研和教师发展也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成为池州市优秀教研工作者、池州市学科带头人、池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受邀参加安徽省中考化学科命题,担任安徽省实验说课评委。他通过讲座、示范课等帮助多人次在省、市级实验说课、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并指导多人次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
点 评
刘静松关心、关爱学生成长,潜心钻研课堂教学,两次获安徽省初中化学优质课比赛省级一等奖。最近还受邀给人教新版初中化学教材配套教师用书提供教学案例。他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广大同行的高度认同。
刘静松的专业成长得益于课题研究,他主持申报了池州二中第一个省级课题。在课题研究中发表了很多核心期刊论文,自身也成长为池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他乐于分享自己的教学研究体会,引领我校一批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带领二中教学研究蔚然成风。他自身也在研究中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
在刘静松身上,我看到了一名教师对课堂的不懈追求、对学生满心的爱、对社会和国家赤诚的情怀,我以为这是他成长为全国模范教师的内在力量。
□池州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 张文信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