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含山县第一中学:科技创新引航学生成长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道军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4-09-02 11:45:06 |
8月初,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承办的第十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广西落幕。代表安徽赛区参赛的含山县第一中学代表队曹振瑞、曹钰峰(指导教师王茂华、张林)在“未来太空车”实验项目比赛中凭借独特的创新思维、灵巧的实践动手能力一举斩获全国一等奖。曹振瑞、曹钰峰的参赛作品集创新设计、动手实践和竞赛趣味于一体,多角度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肯定。 据悉,大赛重点围绕“智慧·安全·环保”三大主题,关注前沿科学技术、公共安全健康等领域的科研应用与普及,考查青少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实践能力,设创意作品和科普实验两类项目。其中科普实验项目面向中学组设置“未来太空车”命题。自大赛启动以来,含山一中高度重视,积极宣传引导,在4月份校园赛的基础上,利用课后延时服务、科创兴趣小组等渠道,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展示平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索未来的兴趣,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全校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曹振瑞、曹钰峰在“未来太空车”实验项目斩获全国一等奖
参赛感悟
每一次全力以赴都弥足珍贵
□含山县第一中学学生 曹振瑞
第十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这场科学与技术的盛宴已然落幕,作为获奖选手,我的内心感到很激动、很开心。
2022年秋天,我来到含山一中。校园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还为我们打开了学习之外的另一片天地。参加科技创新社团是我初中生活里最为正确的决定之一。社团老师王茂华让我们了解了科技的魅力,带着我们体验了创新的趣味,引领我们开始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尽管我初期制作的装置十分粗糙,但历经层层角逐相继在含山县、马鞍山市级比赛中获奖。
这次备战第十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我和队友全力以赴、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一等奖。比赛初期的校级选拔就有约100人参加,我十分忐忑,害怕选不上,所以倍加努力。比赛规则中,一辆“未来太空车”最多装四节电池,但是材料包里只配有两节电池。我想,如果增加电池,动力是否会更加强劲?我查阅资料,动手实验,发现的确如此。在校级选拔赛中,我不仅把车轮加宽了,还配备了三节电池。机会果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被选中了。
之后,我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训练。省赛前,最令我们头疼的是“太空车”的收尾工作。我们思索了很久,尝试了很多方法,但都没有解决。后来在我们的一次失误中把线绕反了,车便向后跑。得到启发,我们尝试着先正着绕线,后反着绕线,不但车速没有受到影响,收尾工作也解决了。
省赛在即,我们以为拿下比赛胜券在握,结果我们的“太空车”前两轮都没有达到预想成绩。幸亏在最后一轮比赛前,我们借到工具重新修理了车子,顺利拿到了晋级国赛的资格。
备战国赛期间,我们又遇到了新的挑战:“太空车”的重量太重;赛道改变了太多;速度也慢了许多。我们集思广益,在网络上寻找灵感,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改进完善实验作品。正如大赛宗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知未来”,这场比赛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见识到了创新带来的潜力,发现很多比我们更加优秀的团队。比赛不只是为了拿奖,比赛中提升能力、激发潜力,这些都十分重要且珍贵。
科技增添梦幻色彩,创新描绘精彩人生。未来,我希望可以为祖国科学技术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曹振瑞比赛时调试“未来太空车”
科创点燃心中的梦想与激情
□含山县第一中学学生 曹钰峰
这个暑假对于我来说是收获满满的假期,参加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奖,标志着我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自幼,我便对科学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记得上七年级时,校科技文化节上,我被充满创意的科普展品所吸引,那一刻,科学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发芽。自那以后,我便对科普创新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校园内,我积极参加科创社团,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协作,我们共同完成了许多有趣的科学实验,这让我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操作技巧。此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平台,自学了物理、电子电路等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为我后续的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的科创之旅并非一帆风顺,但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宝贵的财富。第一次参加比赛是在八年级,那是一场校级科技创新比赛,虽然作品并不完美,但那次经历让我感受到了科创比赛的魅力——它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更是对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此后,我陆续参加了县级、市级多个科创比赛,每一次参与都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也收获了更多的自信和经验。
而这次,为了备战第十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我和队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收到参赛通知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我们围绕“未来太空车”这一主题,从方案确定到模型制作,从理论验证到实验调试,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备赛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无数次的难题:材料的选择、结构的优化、性能的提升……每一次的失败都让我们备感压力,但正是这些困难激发了我们更加坚定的决心和创造力。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反复试验,一步步克服了难关,作品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善。
暑假,当其他同学沉浸在假期的欢乐中,我和队友却选择了紧张而充实的备赛生活。记得,我们顶着烈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测试寻找合适的材料制作“太空车”,汗水浸湿了衣衫,但我们心中充满了对成功的渴望。记得,在深夜的实验室里,我们围在赛道前,对“太空车”进行最后的调试,当看到“太空车”跑出好成绩,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这次参赛经历,对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成长之旅。它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无限热情,让我明白,只要有梦想,勇于尝试,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相信,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前行,为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曹钰峰在制作科创实验的装置
教师点评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含山县第一中学科技创新社团指导教师 王茂华
曹振瑞、曹钰峰是我任教班级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秀。两人既是同班同学,又都是科技创新社团的成员。第十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启动,两个“科创迷”组队报名参加了“未来太空车”项目。在省科技馆材料包还未配送到之前,他们就自己在网上购买了材料包,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初赛规则,积极准备,有效训练,顺利进入安徽赛区复赛。复赛规则变了,最后一个障碍物的高度由原来的10厘米变成了20厘米,这就要求实验的车子“尾巴”要变长,于是,收尾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两位同学不断试验,反复试错,巧妙地利用拉线的正反绕,解决了收尾这一难题。
复赛时,两位同学信心十足,志在必得。谁知强中更有强中手,前两轮比赛,成绩并不理想。幸好两位同学赛前准备充分,遇到挫折并没有放弃,而是沉着反思失利原因,捋清思路,重新再战,顺利获得参加国赛的资格。
国赛时,障碍物的摆放变了,新增任务,难度加大,两位同学反复推敲,又重新设计了“太空车”结构,并利用比赛前的有限时间反复训练。然而备战再充分,比赛时仍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日常训练使用的电机引出线是接好的,而赛场发的电机没有引出线,两位同学一下子傻眼了。遇到问题,他们利用实践经验,协作探索,创造性地解决了接线问题,最终以第八名的成绩获得全国一等奖。
两位同学的参赛经历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遇到困难不气馁、不放弃,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会变成可能。两位同学在比赛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必将在他们以后的人生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王茂华(左二)辅导学生科技小发明
校长说
厚植科创土壤 培育科创少年
□含山县第一中学校长 田之松
含山县第一中学坚持“崇实 自信 立志 担当”的校训、“长知识、长身体、长见识”的“三长”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全力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在“一心向党 忠诚育人”党建品牌引领下,积极开发“科创课程”“科技报国行动”等六项校本课程,引领学生积极“练心、练技、练体”,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爱学校、爱家人、爱自己”,实现学生“三练六爱”的行动理念和价值认同。
一直以来,含山一中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依托含山县王茂华科技创新工作室,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开展机器人编程社团、科技创新社团等多个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每学期举办校园科技创新文化节,开展科普小发明、手工制作、科幻画等赛事评比;日常积极承办科普创新实验校园主题赛等活动,寒暑假布置科创作业,营造浓厚的校园科创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
坚持把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作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抓手,引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赛中学,科技创新教育成果不断凸显,先后荣获共青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认定授牌类实验室建设学校、首批安徽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马鞍山市科普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我校学生晏旻昊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实践大赛机器人越野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省一等奖,学生帅振轩获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省赛二等奖,每年都有数十名师生在市青少年科技竞赛中获奖。
科技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重大意义,下一步,立足本校实际,不断完善科创校本课程建设,加强科创辅导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和支持,完善科创教育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
田之松(右二)与参加“未来太空车”项目校园赛选手亲切交流
□本版稿件由特约通讯员杨道军、本报记者谢婷婷采写整理
□配文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