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青”字牌 激活“青”活力
03版:实践正青春淮北篇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6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08月30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67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打好“青”字牌 激活“青”活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璐瑶 沈思佳 发布日期:2024-08-30 10:05:06

聚青春

□通 讯 员  张璐瑶
  本报记者  沈思佳
 
  “双楼村依托网格化治理,将村规民约与特色产业、智治理念结合,治理成效显著”。7月1日,淮北师范大学“皖”起手来,研“约”献策——法治调研服务队赴淮北市杜集区高岳街道双楼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村干部与村民的讲述了解村情。座谈会上的调研成果展示得到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一致好评,同时还以青年视角为双楼村村规民约的发展建言献策。
  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动员引领青年学生在投身基层建设、服务家乡发展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作出贡献,团淮北市委以暑期社会实践、在校大学生兼任团组织副书记、乡村振兴专项实践等为抓手,做好青年实践实习实训工作,助力招才引智中心大局。
聚焦暑期社会实践 汇聚“青”力量
  “在实践中,我意识到反诈骗工作中预防环节的重要性。在开展反诈工作过程中,不仅要追在诈骗分子后面打击犯罪,更要跑到群众前面去普及防骗知识,提高大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学生武孜涵参加了今年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其间参与了针对电信诈骗宣传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在过去开展试点等工作基础上,2024年团淮北市委发挥“生源地”作用,通过争取政策、建立机制、完善保障、扩大覆盖等,构建市一级团委组织实施、县(区)级团委积极响应、高校团委宣传发动、校地各方密切协作的工作格局,推动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成效持续增强。
  “这一个月里,我跟随师兄师姐们到云集广场进行过反电诈宣传,也做过针对不同群体的反电诈PPT。通过这些活动,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年龄层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将复杂的防骗知识简化传达给民众的同时,也对公安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个月的实践工作让武孜涵对警务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这位警校生说,警务工作不仅仅是侦破案件那么简单,它涉及广泛,关乎人心,保障社会安宁,从警不能只有一腔热血,更需要有对岗位的责任感与对人民的忠诚。
  像武孜涵一样,暑期投身社会实践岗位锻炼的学生还有两百多位,他们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一线岗位上发光发热。
  “团淮北市委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学校思政课建设有机衔接,加强与大学生‘三下乡’、实习‘扬帆计划’以及招才引智等工作的协同联动,推动高校与地方实现人才共育、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团淮北市委书记陈文靖说。
设立团组织兼职副书记 激发“青”动能
  王卓是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也是锦华苑社区的团组织兼职副书记,主要负责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社区的安排下参加防溺水宣传、垃圾分类宣传、公益课堂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积极动员同学参与团的各项工作。
  团淮北市委联合在淮高校,举行了淮北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推进会暨“青春筑梦  淮才有你”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经过前期摸排、人员选拔和岗位匹配等环节,从3所高校确定108名优秀大学生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兼任团组织副书记,充实基层工作力量,擦亮淮北青春底色。
  据团淮北市相山区委工作人员介绍,锦华苑社区现有一名在校大学生兼任社区团组织副书记负责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两名专业社工依托街道社工站项目参与社区各项团的建设工作,两个青年社团常态化开展绘画、舞蹈等活动,常态化联系淮北市蒲公英公益协会、淮北市青年救援队、相山区慈善协会等青年社会组织,社区“合伙人”队伍更加全面、专业。
  同时,锦华苑社区进一步丰富动员方式,畅通网络化、社会化、组织化动员渠道,让社区“暖心人”更加踊跃。组建青年网络社群5个,吸纳青年志愿者102名。今年以来,常态化开展“爱心义剪”“益老助康”“公益课堂”“公益讲座”等“四益”志愿服务活动36次,服务时长达120小时。进一步强化青年骨干激励机制,开展青年志愿者星级评选表彰和积分兑换活动。依托区级平台,开展“青雁归相”“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累计引导五十余名大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会。
开展乡村振兴专项实践 荟萃“青”智慧
  在濉溪古城一家泥塑工作室,大学生们开展了一场非遗探访活动。他们跟着老师学习如何揉合、塑形、捏制泥塑,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口述,把泥塑历史、艺术价值、表现形式、传承发展等情况认真记录,同时用镜头把这一幕幕记录下来。
  由淮北师范大学团委组织的“淮北市非遗传承人影像志与口述史整理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淮北腹地,开启了一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秘之旅。实践团队拜访了淮北泥塑的杰出代表——李建东,采访了临涣茶饮习俗第四代传承人张相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广大青年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团淮北市委积极组织返家乡大学生开展“乡村振兴专项实践”。广泛依托乡村振兴工作站、青年之家等社会实践载体深入开展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宣传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组织乡村文化活动和开展农业科技支持等方面。
  “此次实践让我们深刻领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璀璨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连接古今、沟通未来的坚固桥梁。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迅疾发展,不少非遗技艺正面临失传的严峻挑战,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责无旁贷地肩负起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任是应有之义。”团队负责人郑尉说。
  下一步,该实践团队将依托所在高校的学术资源,组建一支充满活力的青年团队,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精心制作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与影像志系列作品,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力量,拓宽淮北非遗的传播边界。同时,将携手美术学院,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打造出既具本土特色又符合青年审美的文化创意产品。此外,还将考虑开设非遗讲座与体验课程,邀请更多青年学子亲身参与,感受淮北非遗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共同守护相城宝贵的文化遗产。

走进泥塑工作室

实践录
  编者按  进入政府部门实习,学习全新的技能,相约非遗传承人感受非遗魅力……在这个暑假的“三实”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学子们带着不同的问题与期待走进真正的人与事之中,听三位学生讲述自己的感悟。

实践助我成长
  作为一名哈工大学子,在校期间一直受到校训精神的引导,奉献自我、励志包裹,本次“五宜淮北,相约有你”政务实习活动,为我了解政府工作、提升自身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为我更好地将所学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这段时间的实习经历让我对政府运行机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对我个人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  李佳燊
 
  2024年7月,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的统一安排,我有幸被派遣至团淮北市委宣传部,执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任务。面对摄影与剪辑这一新领域,我起初虽感陌生与笨拙,但在前辈们的耐心教诲和同仁们的无私帮助下,我逐步精进,学会了用镜头记录下青春的活力与风采,用文字表达触动心灵的力量。展望未来,我将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追踪社会热点与紧跟青年需求的步伐,为青年茁壮成长与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  向奕欣
 
  在这个炽热的盛夏时节,我荣幸地率领“淮北市非遗传承人影像志与口述史整理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学校精心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征途,深入淮北腹地,开启了一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秘之旅。此番经历,不仅让我们的心灵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深入共鸣,更在每个人的心田播撒下了传承与创新的不灭火种。
   □淮北师范大学学生  郑  尉

暑期“三下乡”活动
给学生们上课

书记说
“青”力相促 才与城的“双向奔赴”
□团淮北市委书记  陈文靖
  去年以来,团淮北市委多措并举吸引大学生来淮实践实习实训。陆续建成了市、县两级“青年人才驿站”三家,打造青年来淮“第一站”;联合有关部门推深做实“淮青驿站”,切实发挥淮北市高校人才工作站、驻外青年人才工作站职能,常态化联系和服务淮北籍青年人才2500余人;举办“五宜淮北 相约有你”高校学子淮北行活动六场;强化校地企互动交流,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高校相继来淮开展合作洽谈和访企拓岗,建立常态化校地合作机制。
  同时,在开展青年实习实践实训工作中,团市委坚持为党育人原则,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首要任务,注重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牢理想信念、提高社会化能力,激发投身基层、服务家乡的深厚情怀,推动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深度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特别注重把握基层所需、青年学生所能,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帮助和引导学生立足专业专长参与实践、服务基层,并树立和强化正确就业观。通过活动开展,进一步健全了县(区)团组织与本地大学生常态化联系、与有关部门单位长期合作等机制,为学生了解基层民情、运用所学所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搭建了施展舞台,促进大学生在外求学成才与服务家乡发展“双向奔赴”。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