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改革 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宋晓旭 黄慧 发布日期:2024-08-21 10:30:36 |
本期嘉宾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连 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专门部署,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综合改革成效如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各项任务如何扎实推进?本报记者采访了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连琦。
记者:贵校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面的重要抓手是什么?
连琦: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我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自“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变革以来,育人实践已经从理论探讨和经验交流的新时期步入追求质量、创新及实践发展的崭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的责任与使命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高校事业发展和地方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和全方位的智力支撑。
记者:贵校是如何强化优化工作顶层设计、统筹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的?
连琦: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三全育人”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参与、系统推进的工作体制机制。出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方案》,将改革试点工作分解为89项具体任务,明确责任主体,逐一落实到位。将改革试点工作列入工作例会、党建工作例会以及重点工作调度督导内容,融入学校工作各方面一体部署、一起调度、一同考核。
二是强化理论武装,夯实“三全育人”根基。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带动各级党团组织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引领和主体带动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党委委员全部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举办“举旗帜·送理论”党史教育宣讲、“英模·大师进思政课堂”报告会,参与学生4.15万余人次。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举办“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征文比赛等活动,参与学生2万余人次,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
三是强化“三教”改革,打牢“三全育人”基础。开展师德专题教育和问题专项整治,查找整改问题18个、建立长效制度4项。制定实施《教材管理办法》,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对825种教材进行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及内容适用性审核把关,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定、融、做”培养模式;深化专业改革,建设38个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群);深化课程改革,建设省级一流核心课程1门、示范金课1门、精品课程5门。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凝聚“三全育人”合力。近三年招录事业编制人员112人,其中思政课教师11名、辅导员11名。为所有班级配备了思政委员。通过主题教育、作风效能建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整治等方式,全面强化干部队伍的服务意识和育人能力建设。强化智慧校园、“明厨亮灶”等智能化建设,赋能后勤服务企业(人员)管理,推动育人能力提升。
记者:如何在“全”字上做足文章,在“育”字上下足功夫?
连琦:统筹各方面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着力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推进“三全育人”提质创新。
一是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促进课程育人格局构建。修订完善“听课评课”等13项制度。实施“行走的思政大课”、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多项改革。获批省级课程思政项目三项、人文社科项目七项。开展“红色家书”诵读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专题讲座、课题立项等途径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挖掘思政元素,强化教书育人,九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
二是坚持学术精神与技术技能共同培养,促进科研育人功能发挥。修订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和申报科研项目的底线要求,强化科研育人导向。吸收学生参与教科研辅助工作,全过程强化理性、严谨、诚信、奉献等学术精神教育。实验研究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实验规范、实验方法,提升技术技能水平。
三是坚持校内平台与社会舞台相互融合,促进实践育人路径拓展。常态化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生产实训等,拓展学生实践锻炼空间。三年来,涌现社会实践先进学生五百余人,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万余份。
四是坚持校园建设与校园文化同步实施,促进文化育人环境优化。高标准建设综合体育馆、大学生双创中心等9栋教育教学用房,新增建设面积8.5万平方米,布设园林景点,对校园道路、湖塘等进行重新命名,增加励志育人元素。开展经典诵读、“非遗”进校园等文体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
五是坚持网络空间与线下阵地共同治理,促进网络育人生态净化。主动融入全国高职新媒体联盟、安徽省网络思政中心等建设。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出台《新媒体平台信息发布“三审制”实施办法》,强化阵地管理。
六是坚持教育引导与预防干预相互结合,促进心理育人目标实现。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5·25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讲座等系列活动,全方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设置心理咨询工作室,配备专业师资,为来访学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咨询、诊断服务。建立“学校——系部——班级——宿舍”四级预警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干预处置能力。设有团体活动室、个体咨询室、沙盘室、放松反馈室、预约接待室等,为心理育人提供保障支持。
七是坚持大抓基层与打牢基础互促共进,促进管理育人合力形成。配齐配强系部团学干部及学工部门管理力量和设施设备,实现优质资源“下沉”;出台《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处理实施办法》,建立《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坚持“四下基层”,全方位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八是坚持全面发力与突出重点一体推进,促进服务育人质量提升。常态化开展调查研究、公开接访等活动,针对学生所盼所需,突出重点难点,主要领导公开接访,开展“我为学生办实事”152件。
九是坚持精准资助与励志教育双管齐下,促进资助育人效果显现。修订完善资助制度,强化政策宣传,做到了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发放三精准,资助工作满意度达到98.7%。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受助学生组团结对,开展义务劳动、志愿服务。
十是坚持党建引领与效能建设双轮驱动,促进组织育人动力增强。创建1个省级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8个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实现全覆盖。近三年,学校各级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学生入党积极分子751人,发展党员205人。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年”“干部作风建设提升年”“工作提质增效奋进年”等活动,加强干部作风和师德师风建设,提升组织育人工作效能。
记者:“三全育人”改革工作的实效如何?
连琦:育人资源更加丰富,工作成效实现突破。学校党委连续六年荣获宿州市委教育工委党建工作综合考评优秀单位。获批教育部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项目试点院校、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单位、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单位;荣获机械工业人才评价工作先进集体、省十三届文明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等十多项称号,为更好实施“三全育人”提供了优质资源保障。
育人环境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实现突破。投入2.3亿元,建成4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47个实验室、50个标准化教室、1个普通话测试站,添置图书13.6万册。新增8.5万平方米教育教学用房,升级改造智慧校园、图书馆、食堂等,育人环境明显优化。
育人能力不断增强,教学成果实现突破。在全员轮训基础上,选派160多名教师参加交流研学活动,选树专业带头人21名、骨干教师31名,专业课教师“双师”比例达到82.1%,14人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等称号;省级教科研项目立项7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
育人质量稳步提升,培养质量实现突破。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1人、国家奖学金33人,省(部)级技能大赛奖项131项,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三等奖2项。毕业生本省就业率70%以上、宿州市本地就业率超过40%。首届(2024届)“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学生教师资格证获取率达90%以上。
育人特色更加鲜明,平台建设实现突破。依托党建平台,形成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党建工作案例;发挥专业优势,形成以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的教学竞赛工作机制;传承红色基因,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色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模式;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作用,形成一站式集成、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综合服务模式。
记者:下一步如何落实《决定》中对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各项部署?
连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部署,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内涵发展,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我省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科教融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奋力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
第一,聚焦内涵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创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深化专业结构改革。加强特色专业建设,集中资源打造特色和优势专业。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聚焦协同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合作、技术研发等活动。共建产业学院,让学生在产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推动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
第三,聚焦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促进科教协同育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四,聚焦制度优化改革,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引育、优化人才服务、激发人才活力。支持教师培训与进修,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本版稿件由通讯员宋晓旭,本报记者黄慧采写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