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龙窑重现非遗魅力
08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6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64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千年古龙窑重现非遗魅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喻娟娟 发布日期:2024-08-16 09:56:26

□本报记者  谢婷婷

 通 讯 员  喻娟娟
 
  在宁国市港口镇至今可见保存完好的活态龙窑,距今约有5000年。在这里,千年龙窑技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唯有传承与创新才能赋予其更加顽强的生命力。今年暑期,宣城职业技术学院2022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傅蝶跟随该校宁国陶艺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千年古龙窑,穿越时空回到窑火熊熊的年代,在手工匠人的指导下体验制陶技艺,用实践点燃非遗古老而崭新的魅力。
  一位老师傅,年逾花甲,却依然精神矍铄。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手中的泥坯在他的巧手下逐渐成形。他告诉傅蝶,自己从事这一行已经四十多年,见证了龙窑技艺的兴衰。“曾经,这门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觉得又苦又累又赚不到钱。”老师傅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惋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和保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龙窑技艺。”说着,老师傅的脸上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7月6日至13日,来自该校学前教育、建筑工程技术、园林技术等专业的13名实践队队员参观了位于港口镇的牛金山活态柴烧龙窑,近距离学习和体验制陶技艺,欣赏和展示精美陶瓷制品等。其间,队员们还调研了青年匠人的制陶经历、对陶艺的独到见解以及现代陶瓷产业的应用和发展等情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参观了精美绝伦的陶艺作品、亲手体验到了制陶的乐趣,从揉泥到拉坯,再到最后的装饰,这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最深刻的是陶艺中将柔软的泥土揉捏成型的那一刻,这种直接与材料互动的体验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在风干上釉时,泥土不易掌控,成品会发生变形或开裂,当时的失望和挫折感可想而知,这些都生动诠释了匠人匠心的魅力。”该校2023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许子雯分享道。
  据悉,去年6月,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在宁国市千年古龙窑挂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连续两年暑期组队前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该校围绕千年古龙窑开展龙窑现场教学实践、陶瓷作品校园展示以及非遗陶文化进校园主题讲座等活动。与此同时,千年古龙窑的实践成果经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精心设计,搬进了校园课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实践队队员眼中的匠人匠心
体验雕刻盘龙柱
展示手工拉坯成品
工匠师傅现场教学

书记说
探索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  龙照明
  今年暑期,我校团委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砺意志,坚定理想信念、锤炼专业本领、增强责任意识、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激发挺膺担当。
  校团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前部署、精心组织,创新打造“2+8+169+N”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其中,“2种形式”即采取集中组队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形式。“8个主题”即重点围绕理论宣讲、乡村振兴、国情观察、红色筑梦、爱心支教、支农服务、民族团结、法治宣传等主题组建实践团队、打造实践品牌。“169支队伍”即校团委、各二级学院团总支共组织169支实践团队5500余人,分赴祖国各地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乡村振兴调研、爱心支教等实践活动。“N人分散实践”即动员学生暑期参与个性化、多样化的“返家乡”实践活动,撰写实践报告。目前,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仍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并已经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探索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我们一直在路上。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