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行江淮大地 寻文化根脉
06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6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08月09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62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淮南师范学院:行江淮大地 寻文化根脉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豪 涂新宇 黄慧 发布日期:2024-08-09 10:26:15

□通 讯 员  李豪  涂新宇

 本报记者  黄慧
  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以及文物保护重要成果,“楚文化”在国内外再次引发关注,皖北淮河流域被确立为安徽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为推动江淮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连日来,淮南师范学院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契机,成立“寻文化根脉 守民族之魂——江淮楚歌历史寻访团”,以武王墩墓为起点,对江淮楚文化历史遗迹和馆藏资源进行深入调研,团队先后走访12个调研点,行程共计600多千米,引领青年学子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追溯文明记忆
  “同学们,我们身后就是武王墩墓发掘现场。它是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对于研究楚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淮南师范学院大舜广场上空200米高处,能清晰俯瞰武王墩墓发掘现场,景观足够震撼,3千米的直线距离,充分展现了淮南师范学院与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比邻而居的地理优势,淮南师范学院楚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李松为青年学生们讲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的历史起源。
  “站在武王墩墓坑外,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两千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吴彬清激动地说,“我们要促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物保护意识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武王墩墓朝西3千米就是蕴藏黄歇一生传奇故事的春申君墓。淮南师范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方川带领寻访团成员登高远眺,遥望楚文化的积淀地寿县古城。“听楚文化历史故事、看楚文化留存遗迹、走楚文化发展道路,我由衷感到自己作为江淮儿女的自豪与骄傲!”计算机学院学生钱泽鹏将沿途走访调研的场景通过短视频形式详细记录,为宣传推广江淮楚文化提供重要影像资料。
  走进安徽博物院的夏商周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件巨大的青铜器。它既是楚大鼎,也是楚文化的标志性文物。
  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孙士民讲解道:“在大鼎的腹底部、足膝部、沿口处刻有‘安邦’二字,寓意安邦定国。如今常以大鼎为制作礼品的原型,赠送给国际友人以示友好关系。”
  “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我们在千年前的国之重器上都能找到古人的印证!”文学与传播学院学生张强龙感慨道。

探究传承之道
  冒着细雨,寻访团成员们深入武王墩墓所在的三和镇徐洼村,走进农户、实地探访、深入调研,切实了解当地居民对于传统楚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真实想法。
  “希望能够抓住这个好机会,把武王墩墓好好建设起来,可以像秦始皇陵兵马俑一样吸引很多游客,这样我们的经济收入也会提高的。”村口一位年过七旬的大爷与寻访团成员亲切交流。
  在寿县八公山乡郝圩村,一座高耸的孤堆上杂草丛生,周边村民在附近种植起了果林、蔬菜。如果不是一座雕刻“廉颇墓”的石碑,大家怎么也想象不到这是两千年前战国时代、赵国大将军廉颇的墓地。在走访过程中,一位农户说,除了附近村民知道这有个廉颇墓,外人很少参观,一直就是一个孤堆在这,也没有什么宣传和保护措施。
  感到痛惜的同时,寻访团成员陷入了思考,淮南市是“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其中包含了楚文化为代表的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即使是轰动全国的武王墩,受众面也是极为有限。对此,生物工程学院学生胡泽华感慨道,“我觉得以楚文化为代表的这些历史遗迹,已经不仅仅是要保护,应该是抢救!传承保护、宣传推广、活化利用势在必行,这是一件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大事,这也是我们青年学子的时代责任!”
  这些天,寻访团先后深入学校、乡村、企事业单位及博物馆,分类发放纸质问卷、电子问卷3000余份。
  经调研发现,楚文化的发展传承存在“认同高,认知低”的窘境,受众群体也出现两极分化情况,大众的了解渠道主要还是通过央视等官方新闻媒体传播,对楚文化代表的文化符号和载体知之甚少,在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讲好江淮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从武王墩墓出发,探寻恢宏灿烂的楚文化。”宣讲团成员龚雨涵正热情洋溢地向大家介绍武王墩墓。她表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我们以江淮楚文化为内容,以宣讲为媒介,筹备制作江淮楚文化专题宣传片,扩大楚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增强学校的社会美誉度。”
  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还前往安丰塘附近的迎河镇酒流村,以“武王墩墓”“安丰塘”为主题,对江淮楚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进行专题宣讲,实地调研安丰塘等江淮楚文化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家除了武王墩墓之外,知道其他楚文化元素的人还真不多。传承保护、宣传推广、活化利用是我们现在最大的责任!”寻访团成员、文学与传播学院学生杨怀说。
  要拓展宣传渠道,举办楚文化相关线下展览,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激发青年参与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楚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创新文化产业,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依托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动漫等多种形式,创新发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此外,寻访团围绕江淮楚文化的发展脉络,计划打造“安丰塘——武王墩墓——春申君墓——廉颇墓——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古城——安徽博物院”江淮楚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深入挖掘江淮楚文化中的铭文、纹饰和符号等,切实增强楚文化的时代内涵和文化生产力。

江淮楚歌历史寻访团在武王墩墓发掘现场
教授方川讲授春申君生平历史故事
宣讲团在迎河镇酒流村开展江淮楚文化专题宣讲
走访调研
音乐学院原创舞蹈《江淮楚歌》

书记说
为文化自信注入青春力量
□淮南师范学院团委副书记  张晓艳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是安徽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淮南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建立在淮河南岸的地方本科院校,长期以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江淮楚文化”传承创新之路。我们成立淮南师范学院江淮楚歌历史寻访团,依托淮南市丰富的楚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深入开展实地调研、理论宣讲、学术研讨等活动,引领青年学生深入探索江淮楚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特性和时代内涵,多维度、全方位地向社会大众展示江淮楚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提升江淮楚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我们围绕江淮楚文化的发展脉络,谋划打造“安丰塘——武王墩墓——春申君墓——廉颇墓——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古城——安徽博物院”这条江淮楚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为淮南市未来文旅产业规划与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寻访团积极动员师生深入江淮楚文化遗址和博物馆进行文化采风,深入挖掘江淮楚文化中的铭文、纹饰和符号,设计、创新具有楚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切实增强楚文化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生产力。学校音乐学院基于传统礼制、服饰创作原创舞蹈《江淮楚歌》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2024年淮南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启动以来,淮南师范学院共组建了1137支队伍,万余名学生和200余名教师参与,他们奔赴新疆、西藏、河南、广东、上海、重庆、江苏、安徽等省(区、市)开展理论宣讲、国情观察、红色教育、乡村振兴、基层服务等实践活动,真正做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